止一二人,并且檀道济诸子身居朝廷各部门,又多有才气,其中尤以其长子和次子为突出。
长子檀植现任给事黄门侍郎,他不但能冲锋陷阵,而且长于谋略,有其父之风。晋末,檀植助守广陵,有亡命之徒从北方偷渡过淮河,率领百余人借助暗夜爬过广陵城墙,然后大声呐喊着直奔厅事。檀植被射中大腿后对部下说:“贼乘暗夜得入城,妄图袭我不备。现在只需打五鼓,贼听到五鼓声响必定以为天将晓,天晓贼必逃。”部下按计行事,众贼听鼓响果然以为天将晓,于是慌乱逃散。而此前檀植已经令人在城外设下埋伏,奔散之徒至此,如入袋中,一一被擒获。
檀道济的次子檀粲供职于司徒府。司徒义康笃信佛教,在瓦官寺铸成丈六铜像,但是自汉代有佛像以来,铸像工艺总不能尽如人意,瓦官寺铸成的丈六铜像也是如此:铜像铸成之后,司徒觉得其面部瘦小,但生米煮成熟饭,铸工也无可奈何,众人只能叹息而已。檀粲进言说:“佛像并非面部瘦小,只是臂胛过于肥大。”瘦小不可补,但肥大则可治,于是工匠错减臂胛,这样瘦小的毛病没有了,司徒和众人无不叹服。只是司徒的叹服里,又多了几份疑忌。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此时主上处在危殆之中,檀道济的高功虽未“震主”,但是他的威名、身边追随者以及他的诸子,却越来越让刘湛等人不安。
自从深结义康以来,刘湛就贪执朝政,而檀道济此前常常不与执政者同调,刘湛自然怕他对自己有非议,况且来自檀道济的威胁可不像诗人颜延之那样只不过是妄言惑众而已。司徒义康见皇上一日不如一日,纵有御医陈一旬,似乎也无力回天,而一旦皇上驾崩,檀道济就无人能制服;加之刘湛又不时在他的耳边危言耸听:“刘宋之檀道济,怎知道就不是曹魏之司马仲达!”司马仲达即司马懿,曹魏末年他控制了军政大权,最终由司马氏代魏建晋。因此司徒义康对他也就逐渐疑忌起来。
司徒和刘湛既然同持此见,况且大权在握,那么只需略施小计出人不意,就没有办不成的大事。
元嘉十二年冬天,久病在床的刘义隆已经危殆到了屡屡属纩的地步——因新的棉丝易于晃动,古人常常把新的棉丝放在病危者的口鼻前,来察看其是否气绝,称作属纩。这时正有小股魏军南侵,这虽然还不足以动用到镇守南方的大将檀道济,但司徒和刘湛正可以此为借口征召檀道济入朝。
接到征召令,檀道济毫无戒备之心准备上路。临行,他的妻子向夫人满面忧戚,她对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