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鲁郡太守崔耶利寡不敌众,被魏军俘虏。登上邹山,拓跋焘看到了秦始皇东巡时颂秦德的石刻,不以为然,就让士兵推倒了它。与此同时,拓跋焘第五子楚王建自清水西进,进据萧城(在今安徽萧县);步尼公自清水东进,驻扎留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驻守在彭城(在今江苏徐州)的帝之第三子、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派遣他的参军马文恭率兵向萧城,太尉江夏王义恭派遣他的军主嵇玄敬率兵向留城抵御魏军,同时作为宋军侦察。萧城魏军偃旗息鼓悄悄挺进,马文恭侦察不明,猝然与之相遇,不能抵抗,不得不率众投奔南山,魏军随即包围了南山。两军交战,势不相当,马文恭战败,只身逃归。嵇玄敬与魏军相遇,因幢主华钦继其后,魏军以为是援军,惊退,奔向苞桥。沛县百姓焚烧苞桥,又趁着夜色在林中击鼓呐喊,魏军又误以为是宋大军到达,就争渡苞水,苞水深,魏军淹死者近半。
随后拓跋焘率大军到达萧城,萧城距彭城只有十余里;而彭城作为宋淮北军事重镇,扼南北要冲,也是宋徐、兖二州治所。除了武陵王刘骏镇守在这里外,作为众军节度的主帅太尉兼司徒江夏王义恭也把大本营设在彭城。
彭城军力虽盛,但军粮不足。作为主帅的义恭打算弃了彭城南逃,但害怕魏军截断南逃的退路,所以怎样逃还举棋不定。此前,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乘驿马驰归京都,还在途中,因碻磝告急,刘义隆派驿骑下诏阻止他,让他前往碻磝援助王玄谟。沈庆之在回救途中,拓跋焘大军已经南下,沈庆之受阻不能北上,只得滞留彭城,江夏王就任命他为太尉府中兵参军。沈庆之对历城有所了解,听了江夏王准备撤离的打算后,作为主帅的参谋,他就建议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拥戴二王及妃女投奔历城,同时再分兵给护军将军萧思话让他镇守彭城。而太尉长史何勖建议应席卷逃奔郁洲(古洲名。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时在海中,周回数百里,清朝时因海岸扩张始与大6相连。相传秦末田横曾居此,故又名田横岛),然后再从海道回京都。
义恭去意已定,只是对沈、何二人的建议一时还难以取舍,于是召集群僚集思广益。时魏大军逼近,人心惶惶,众人也不知二议有何长短。这时受皇帝命辅佐武陵王的安北长史兼沛郡太守张畅言反对二议:
“若历城、郁洲有可达之理,下官岂敢不加高赞!但如今城内缺粮,百姓皆有奔走之愿,只是因城门紧闭,欲走无途罢了。殿下一旦打开城门,百姓则将各自奔散,到那时再想投奔历城、郁洲,怎可能啊!如今军粮虽不足,但眼下尚未告尽,到了将尽时再作计议也不迟。哪有舍弃万安之术,而踏上危亡之途的道理啊!若采纳奔走之计,下官将把颈血溅在公的马蹄上!”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武陵王原就不赞成撤退之议,听了长史的话,也对叔父江夏王说:
“阿父既为全军总统,决定去留,非道民所敢言。然而道民既为城主,若因撤退而损国威,延敌寇,其为愧疚,也太深了!若弃镇奔逃,道民将无颜面对朝廷。道民愿与此城共存亡!张长史之言不可变!”道民,武陵王刘骏的小名。
张畅的话既然已经说到了这种地步,而作为城主的侄儿又持此议,义恭这才停议撤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