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了陈诲带领飞鱼都水师精锐筹备出航寻找澳洲的探险船队不提,钱惟昱后脚便离开了昆山港,赶去旁边的海军造船厂,视察两艘更大的、正在铺设龙骨的巨舰。
到了地头,老远就可以看见两座并行的船坞足足有五十丈长短,开挖三丈深浅。且不论里面建造的船只有多大,单看这船坞就起码尺寸比目前吴越国拥有的船坞至少再加大一半——此前吴越国所有船厂所拥有的最大船坞,也就三十丈上下。
这个时代没有橡胶之类的柔性密封材料,所以干船坞口子的防渗比较麻烦。除了数道如同城门一样的大闸门之外,还有厚实如围堰的封土;一旦船只完工之后要往船坞中放水,也需要把封土再挖走,就好像水坝造好之后拆除上下游围堰一样。浩大的工作量,让建造大吃水的巨舟绝对不是一件易事。
钱惟昱在沈默和张思训的陪同下登临其中一座船坞,便看到三条平行铺设、至少三十五丈长度以上的粗大锻钢龙骨铺设在船坞底部,另有密密匝匝总计大约二十层左右的弯曲铁肋骨与龙骨交错固定,把一个形同骷髅的巨舰框架安放出来。
虽然木板才铺了很少一部分,连半个船底都没铺好呢,旁边却有如山的铁梨木和缅甸柚木木料堆砌在那里,而且全部都已经提前加工成了板材形态,除了用来造飞桁和桅杆的之外,几乎看不到圆形的原木。很显然,这些木材是早就已经开始筹备了,只不过因为此前吴越的水力锻造科技还不足以做出钢铁龙骨,所以大船的工期才搁置在那里。一旦钢龙骨到位,一切材料马上一齐开工上马,进入建造阶段。
草草一眼扫去,整个船坞里起码有八百多个工匠在那里抡锤挥锯,刨光上漆,搬运材料。除了人工之外,现场居然还有一台用畜力牵引、巨大钢铁杠杆、钢铁主轴、钢铁齿链完成传动的大锻锤。
锻锤整体可以移动,虽然不如严州千岛湖的那些设备巨大,却也至少赶得上湖州长兴钢铁厂那些锻造板甲的同行了。因为成本巨大,所以每个船坞只配备了一台,用几十头牛通过省力轮轴牵引发力;至于这台设备的功效,自然是用来锻合龙骨与肋骨之间的衔接处——
这个年代没有电焊,也没有气焊;钢铁加工的最大困难是,无法采用和木材之间那样“榫接”的技术。所以剩下的要么靠锻合,要么靠铆接。铆接用在铁材较薄的部位还可以凑合,要想在半尺粗细的矩形钢龙骨截面上穿孔可就麻烦了。因此剩下的只能考虑热锻合——这就要用到刚才所述的设备。
钱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