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元,11月底飙升至0.5元每斤。
兄弟每月伙食至少需9元,仅仅维持基本生存。
陆大川只存有9.7元,以兄弟俩的财力无法购买暴涨后的车船票。
而当12月5日,局势越发不妙,兄弟两人带着全部积蓄到下关码头,发现铁路票贩子要求用银元交易。
法币已贬值,购买力大幅下降。
运煤船偷渡费要每个人15元,必须抵押印刷机钥匙。
出现国军溃兵开始抢夺民用船只,最终他们俩无奈只能用9.7元买来两件洋灰袋改的御寒衣,五斤掺沙子的糙米,以及老市民手绘的南京街区藏身图。
随着时间流逝,50万常住人口有大量滞留,还有10万周边难民涌入。
80%NJ市民未能及时撤离,贫民无力支付船票,沪宁铁路三等座票价涨至战前10倍。
大量市民只能,也只有寄托于“国际安全区”的保护作用,哪怕实际仅有3.86平方公里。
作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1937》没有采用黑白画面,也没有直接急于展示日军的暴行。
用了三十分钟,事无巨细的描绘了当时的南京城,描绘了陆大川两兄弟的衣食住行,社会层面对日寇侵略的变化。
NJ市民的百态,柴米油盐,喜怒哀乐。
既有得知蒋该死决定迁都的不安、愤怒、惶恐,也有英美介入时的欣喜,在无法离开后,只能寄托于国际观瞻以及日军的仁慈。
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让观众始终揪着一颗心。
他们知道这不是民国时期的剧情片。
这是南京大屠杀。
忽然。
时间来到了1937年12月7日,电影首次大转场。
晨。
武汉圣约瑟堂。
晨祷钟声里,七彩玻璃将受难耶稣投射成十二道虹光。
穹顶金箔映着青年会学生手中的《圣经》,铅条镶嵌的玫瑰窗随江风震颤,撒旦化作的毒蛇在彩绘伊甸园里吐出信子,画面里虚空闪烁,浮现了此刻正对着汉口江面游弋的日军舰影。
穿阴丹士林旗袍的女学生跪在告解室前,胸针上的珐琅圣母突然渗出泪痕。
祭坛烛火随“轰隆”闷响摇晃,穹顶壁画里诺亚方舟竟幻化成中山舰轮廓。
管风琴奏到“哈利路亚”时,一枚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子弹,穿透彩窗钉在十字架上,玻璃碎片里的圣徒面容坠地成青天白日帽徽。
然而教堂内无人察觉异象,如常一样的祷告。
彩窗上的耶稣像被轰炸震歪,张国立客串的蒋该死跪在倒影变形的十字架前。
西装口袋里飞出《泰晤士报》的头条,渗出血色的油墨,写着几个大字:“英美呼吁中日克制。”
正是1937年12月5日,《泰晤士报》刊发的东京特派员弗莱扎的绥靖主义文章。
教堂场景,也是历史有的行程。
蒋该死12月7日刚结束南京防卫会议,当日确在武汉召开基督教青年会活动。
当他说“Amen”时,所有烛火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