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天而行
谯周官居太史,颇明天文,见诸葛亮又欲出师,乃奏后主言:周今职掌司天台,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周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亮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诸葛亮言:亮受备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将战争带进生活中,不废国家大事?)
遂命有司设太牢祭于昭烈之庙,涕泣拜告言:臣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亮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祭毕,拜辞后主,星夜至汉中,聚集诸将,商议出师。
报关兴病亡(如失关羽乎?),诸葛亮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哭死能得天下否?)。
诸葛亮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皆出祁山取齐,令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
二、初战不利
魏国因旧岁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改为青龙元年,此时乃青龙二年春二月也。
近臣奏言:边官飞报蜀兵三十余万,分五路复出祁山。
魏主曹睿大惊,急召司马懿至,谓言:今诸葛亮又出祁山,如之奈何?
懿奏言:夜观天象,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懿托睿洪福,当往破之,但愿保四人同去。
睿问:懿保何人?懿言:夏侯渊有四子:长名霸,字仲权;次名威,字季权;三名惠,字稚权;四名和,字义权。霸、威二人,弓马熟娴;惠、和二人,谙知韬略:此四人常欲为渊报仇。懿今保夏侯霸、夏侯威为左右先锋,夏侯惠;夏侯和为行军司马,共赞军机,以退蜀兵。
睿言:向者夏侯楙驸马违误军机,至今羞惭不回,今此四人,亦与楙同否?懿言:此四人非夏侯楙所可比也。(一龙生九子,子子各不同!)
睿乃从懿请,即命司马懿为大都督,凡将士悉听量才委用,各处兵马皆听调遣。
懿受命,辞朝出城。
睿又以手诏赐懿言:懿到渭滨,宜坚壁固守,勿与交锋。待蜀粮尽,必将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则取胜不难,亦免军马疲劳之苦:计莫善于此也。(总结到位!)
司马懿顿首受诏,即日到长安,聚集各处军马共四十万,皆来渭滨下寨;又拨五万军,于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桥,令先锋夏侯霸、夏侯威过渭水安营;又于大营之后东原,筑起一城,以防不虞。
郭淮、孙礼来见,懿迎入,礼毕,淮言:今蜀兵现在祁山,倘跨渭登原,接连北山,阻绝陇道,大可虞也。
懿言:所言甚善,淮可就总督陇西军马,据北原下寨,按兵休动;只待蜀兵粮尽,方可攻之。
郭淮、孙礼领命,引兵下寨去了。
诸葛亮复出祁山,下五个大寨,按左、右、中、前、后;自斜谷直至剑阁,一连又下十四个大寨,分屯军马,以为久计。
每日令人巡哨,报郭淮、孙礼领陇西之兵,于北原下寨。
诸葛亮谓诸将言:魏兵于北原安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