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滇南火山群出发时,杨清宇手腕上的守火石还带着余温。车子驶离热带山林,窗外的风景渐渐变成连绵起伏的黄土坡——这里是黄土高原的边缘,而他的目的地“龙脊沟”,就藏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深处。
刚到龙脊沟附近的“塬上村”,杨清宇就被村口的景象吸引: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奇怪的乐器——是用掏空的黄土烧制的陶管,管身上刻着细密的纹路。老人把陶管凑到嘴边,吹出低沉浑厚的调子,调子裹着黄土的气息,在塬上回荡,像大地在轻声说话。
“客人是来寻‘土脉’的吧?”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走过来,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姑娘叫杏花,是塬上村的村医,也是村里唯一读过大学的年轻人。她笑着指了指杨清宇背包上的录音设备:“前几天村里来了个地质队,说龙脊沟的地在‘喘气’,你要是去那里,可得带上我——我熟路,还能给你搭把手。”
杨清宇接过小米粥,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心里也跟着暖起来。他点头答应,杏花立刻回家收拾了背包,里面装着急救包、干粮,还有一个小小的陶管:“这是阿爷给我的‘土音管’,吹起来能让黄土‘听话’,你要是遇到塌土坡,说不定能用得上。”
第二天一早,两人背着背包往龙脊沟走。黄土高原的路不好走,脚下的黄土松软,稍不留意就会陷进去。杏花走在前面,脚步轻快,时不时弯腰捡起地上的土块,放在鼻尖闻闻:“你看,这土是‘活’的——要是土味发腥,就是地脉不稳,得赶紧绕开。”
杨清宇跟着学,也捡起一块土闻了闻——土味带着淡淡的湿润气息,不像普通黄土那样干燥。他掏出地脉检测仪,屏幕上的指针缓慢跳动,能量值比之前在火山群时稳定,但仍低于正常范围。杏花说:“龙脊沟里有个‘回音洞’,村里老人说,那是大地的‘肚脐’,土脉之核就在洞里面。”
走了约莫三个小时,前方出现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这就是龙脊沟。沟底长满了低矮的沙棘,远处的岩壁上,有个黑黝黝的洞口,正是杏花说的“回音洞”。刚靠近洞口,杨清宇就感觉到一股微弱的震动,地脉检测仪的指针开始加速跳动,屏幕上显示出一道模糊的光带,顺着洞口延伸向深处。
“我先进去探探路。”杏花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个手电筒,率先走进洞里。杨清宇跟在后面,洞里的空气潮湿微凉,岩壁上布满了水滴形成的钟乳石,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在洞里形成清脆的回音。走了大概五十米,前方的空间突然变宽,中间立着一块巨大的黄土柱,柱子表面有螺旋状的纹路,和昆仑龙骨上的纹路惊人地相似。
“土脉之核肯定在这柱子里!”杏花兴奋地说。杨清宇拿出录音设备,刚要按下播放键,突然听到头顶传来“沙沙”的声响——洞顶的黄土开始往下掉,细小的土粒落在肩膀上,带着危险的信号。
“不好,要塌土了!”杏花立刻把土音管凑到嘴边,吹出一段沉稳的调子。奇怪的是,调子响起的瞬间,洞顶的黄土就停止了掉落,连空气都似乎变得平稳起来。杨清宇惊讶地看着她,杏花笑着解释:“这是村里的‘安土调’,阿爷说,吹这个调子,大地就知道我们没有恶意。”
杨清宇也立刻调整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