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才不会让人绝望——奋争无力时,就会麻木,便像吠舍、首陀罗一样,被婆罗门教义统治到愚昧。对于出身为‘士’的,要给予起落的压力,才不会腐朽。——若果一群腐朽的人,统治一群麻木的人,这个国,这个族,还能成什么样子?不是被自己蠢死,就是被外来者统治为奴。”
萧琰点头赞同,出身不等于一切,这是聪明的世家都认同的道理。子弟为什么要努力,要加强教育,因为努力才能维持自己的一切,并获得更好的;不努力,就有可能失去一切。像婆罗门这种教义,迟早会害了婆罗门自己,就像两晋时期那些腐朽了的士族一样,越来越堕落,除了吃喝玩乐这种“雅事”,什么实务都不会——实际治国的刹帝利难道就甘心被压迫统治?
便听李毓祯道:“佛陀释迦牟尼就是出身刹帝利,而在他的时代,婆罗门对可忍耐的地步。释迦牟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立了佛教,提出‘众生平等’——这就是对婆罗门种姓制的根本挑战了。但当时刹帝利阶层对婆罗门的不满正积蓄到了高点,对佛陀在恒河平原的传教给予了支持,保护。佛教因此在天竺得到了发展,建立佛寺,僧众渐渐扩大。”
她语意一转,“但佛教不可能推翻婆罗门教在天竺的统治。因为种姓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就拿刹帝利来讲,反对的也不是种姓制,而是要求限制婆罗门对刹帝利这个等级的权利;对于吠舍和首陀罗,刹帝利完全没有改变他们地位的意愿。所以,佛陀的教义虽然得到一些刹帝利的信奉,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和奴隶信奉,但在天竺,仍是少数教。只是因为符合一些刹帝利的利益,所以没有被婆罗门教围剿消灭。当然,这跟婆罗门教的包容性也有关——婆罗门教是三位主神:信神多的,多半有包容性。”
她笑一声道:“就跟咱们中原的道教一样,最高有三大仙尊,的还有燃灯古佛,则亡’了。”
萧琰点头,觉得很有道理。大食国和欧罗顿都是唯一教,只信唯一神,他们称为真神,凡是信仰其他神的,就要从精神和肉.体上彻底灭掉——这样的教真是太怖了!人难道还没有选择的权利了?!
李毓祯道:“在佛教创立之前,天竺已经有了一个与婆罗门对立的教派,叫耆那教。它能够存在,也和佛教一样,出于刹帝利对自己权利的要求。这两大教派,还有其他一些小教,彼此教义虽然有分歧,但总的来说,都是与婆罗门对立——被刹帝利统称为‘娑门’,咱们中原译称为‘沙门’,所以佛教僧在咱们中原被称为沙门僧。”
萧琰“哦”一声,原来沙门在天竺不仅仅是指佛教。
“但天竺沙门,以佛教为首,”李毓祯道,“因为佛教僧侣和俗家信众最多。”
萧琰听到这里,已经恍然明白了梵音寺的目的,说道:“佛门打下吐蕃,是想以朝圣地迦毗罗为依托,扩大影响,继而进入天竺,与天竺本土的佛教联合,使佛教取代婆罗门教,成为天竺第一教?”
李毓祯微微一笑点头,又道:“道门常取笑佛门一句话,‘墙内开花墙外香’——佛教起源于天竺,却是在西域、中原,乃至东洋、南洋得以发扬光大。东洋诸地信佛还是中原佛门传过去的,南洋诸国佛教昌盛,已经取代婆罗门教,也是因为咱们大唐的影响力和中原佛门的不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