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深圳终于迎来了第一场秋雨,细密的雨丝洗刷着鸿霓厂区的玻璃幕墙,将窗外的一切笼罩在朦胧的水雾中。苏晚秋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掌心轻轻贴着已经隆起明显的腹部,感受着里面那个小生命有力的胎动。
距离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开设专柜的日子越来越近,整个鸿霓都处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备战状态。郑雅婷带着核心团队已经先期抵达北京,进行最后的现场协调和人员培训。每天都有电报和长途电话传来最新的进展。
“晚秋姐,北京这边一切顺利!”小林的声音透过长途电话线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和掩饰不住的兴奋,“专柜的灯光效果调试好了,陈老师请的那位设计师真厉害,打出来的光特别柔和,把咱们衣服的质感衬得特别好!周晓试穿了那件银杏叶旗袍,效果绝了!好几个路过的人都问是不是要卖的艺术品呢!”
苏晚秋嘴角噙着笑意,耐心听着小林的汇报,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尽管相隔千里,但她对北京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是鸿霓真正意义上进军北方市场的第一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另外,木棉系列的北方定制款首批货已经上架预售了,加了薄绒内衬的那几款外套,王府井那边的采购说预订情况比预期还好!”小林继续汇报,“看来咱们针对北方气候做的调整是对的!”
下午,苏晚秋按计划参加了市里举办的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当她穿着鸿霓秋季新款的改良西装裙,从容步入会场时,立刻吸引了众多目光。如今的她,不仅是深圳民营企业的成功代表,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结合的一个典范。
她的发言稿由郑雅婷精心准备,但苏晚秋并没有照本宣科。站在演讲台前,她望着台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许多是和她一样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摸索前行的创业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鸿霓能从一个小小的缝纫组,发展到今天,我最大的体会是,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拥抱现代,但不能迷失在现代。”
她分享了鸿霓在推行“工匠认证”体系中的经验与挫折,谈到如何让老师傅的手艺得以量化、传承,又如何激励年轻人创新、突破。
“很多人问我,在工业化、标准化的大潮下,为什么还要坚持费时费力的手工工艺?”苏晚秋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坚定而真诚,“因为我认为,真正的品牌价值,不仅仅在于效率和利润,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和赋予产品的情感温度。一件衣服,如果只有冷冰冰的标准化,它就只是一件商品;但如果它融入了手艺人的心血和智慧,承载了某个地域、某段历史的记忆,它就成为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