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的作品,成为了连接人与人、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她以那件因面料意外而催生的苎麻混纺银杏叶旗袍为例,讲述了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将传统刺绣与现代面料、剪裁完美结合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商业策略,更是一种态度——对文化的自信,对创新的勇气,以及对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辛勤劳动者的尊重。”
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苏晚秋的发言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却用最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打动了在场许多人。
座谈会结束后,几位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围过来交换名片,表达合作意向。一位做电子产品的老板感慨道:“苏厂长,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们总想着怎么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却忘了挖掘我们自己的根。你这套‘工匠精神’的管理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苏晚秋谦和地回应着,心中却更加明晰。鸿霓的路走对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成功,而是证明了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与技艺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
回到厂里,已是傍晚。雨停了,夕阳穿透云层,在天边涂抹出绚丽的晚霞。苏晚秋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绕道去了样品室。
周玉芳和沈墨兰还在灯下忙碌,为即将到来的全国工艺美术展准备参展作品。这次展览级别很高,鸿霓受邀展示“盘金绣”与“影绣”的创新融合技艺,是一个绝好的宣传机会。
“厂长,您来得正好,”周玉芳见到她,招招手,“看看这件‘万里江山图’,墨兰的主意,用影绣做远山的朦胧层次,盘金绣勾勒近处的亭台楼阁和阳光水波,这效果,比单纯的刺绣更有意境!”
绷架上,一幅融合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绣品已初见雏境。深色的缎面上,远山层叠,利用影绣技法的深浅变化营造出空濛悠远的感觉;而近处的细节,则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精心盘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夕阳洒落在江面上,波光粼粼。
“太美了!”苏晚秋由衷赞叹,“这已经超越了服饰的范畴,是真正的艺术品了。周师傅,墨兰,这次展览,就靠你们为鸿霓争光了。”
沈墨兰有些不好意思:“是周师傅指导得好,我还有很多要学的。”
“你年轻,脑子活,想法好,”周玉芳慈爱地看着徒弟,“以后这些新花样,就得靠你们年轻人了。”
看着这一老一少默契配合的样子,苏晚秋心中满是欣慰。
回到家,陈明辉已经回来了,正在书房看新厂房的施工图纸。刘姐准备的晚饭摆在桌上,用保温罩仔细盖着。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