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的文化祭,是每年秋日里最具活力的传统。校园里张灯结彩,各色摊位鳞次栉比,空气中混合着糖炒栗子的焦香、油墨未干的刊物气味和年轻学子们的欢声笑语。往年,这份喧嚣与沈照野泾渭分明,他习惯于待在“随光小铺”的寂静里,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
但今年,墙似乎有了缝隙。
“老板!十万火急!”陈烁风风火火地闯进小铺,额头上还带着汗,“班里搞‘旧时光’义卖!我这除了搪瓷缸子就是旧军用水壶,实在撑不起场面!您这儿宝贝多,可得支援兄弟一把!”
林星晚跟在他身后,眼眸里含着温和的期待:“沈老板,你这里很多老物件都很有味道,如果能参与义卖,肯定很受欢迎,也能帮到人。”
苏槿则一如既往地进行数据支撑:“参与此类集体公益性活动,对提升个体社会归属感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活动性质与你店铺内容契合度极高,能有效缓冲社交压力。诶嘿。”
三双眼睛,带着不同的情绪,却同样聚焦在他身上。
沈照野放下手中正在擦拭的一个老式收音机,沉默地走到一个陈列着不少小物件的架子前。目光掠过那些沉淀着时光的物件——一把黄铜打造的、刻度有些模糊的规尺,几个印着“先进生产”字样的搪瓷杯,一套木质纹理已然温润的旧算盘,还有几本纸页泛黄的《赤脚医生手册》…
这些东西,和他一样,在这飞速变化的时代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静默地守着一段过去的时光。
他拿起那把黄铜规尺,冰凉的触感却奇异地让人安心。
“…这些,行吗?”他问,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小心。
“太行了!”陈烁一拍大腿,“老板你就是及时雨!”
林星晚欣喜地点头:“它们看起来都很有故事。”
苏槿:“物品时代特征鲜明,符合主题。诶嘿。”
文化祭当天,在历史系“旧时光”摊位的一角,这些来自“随光小铺”的物件安静地陈列着。沈照野最终还是来了,站在摊位后方的阴影里,身形依旧显得有些拘谨,与周围热火朝天的景象形成微妙对比。他双手插在裤兜里,目光多数时候落在自己的那些“老伙计”上。
林星晚和陈烁自然是主力。苏槿则坐在一旁,面前摆着纸笔,看似记录,实则气场独特。
“同学看看这搪瓷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