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哭着说:“他才十五岁就犯了错,以后可怎么办啊?我真怕他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陆血仇蹲下身,指着“逃城模型”说:“约书亚的逃城给了无心犯错者庇护,我们也该给孩子‘悔改的空间’——先别指责他,听听他为什么这么做,陪他一起承担后果,就像逃城的长老接纳犯错的人那样,让他知道‘犯错不代表被抛弃’。”
书逃城则拿出“创伤辅导手册”,翻到“接纳与修复”的页面:“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道歉计划’,比如向受害者真诚道歉、用劳动赔偿损失,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明白‘悔改不是逃避,是主动承担’——就像逃城里的人要等候大祭司去世才能回家,孩子也需要在等候与行动中,慢慢修复自己的生命。”
母亲抱着手册,眼里泛起光:“原来我不是要放弃他,是要陪着他重新开始。”书逃城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实践困境——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血脉的延续,更是“逃城之约”的传承,是像约书亚那样,把“恩典接纳、公义等候”的信念代代传递,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无论犯了多大的错,都能在“逃城”般的恩典里得庇护、得修复,也能成为传递恩典的人,让更多迷茫者找到“重新开始”的力量。
很多年后,书逃城和陆血仇的儿女也成了公益工作者。儿子陆恩典接过了庇护所的管理工作,继续为创伤群体提供“逃城般的庇护”;女儿书等候则成了一名心理医生,专门帮助犯错者走出阴影。他们的女儿在一次分享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心理辅导的技术,更是‘逃城之约’的真理——神让约书亚设立逃城,是要我们知道祂的恩典够我们用;人类繁衍的意义,就是让这份‘接纳与修复’的爱代代传递,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恩典里,活出全新的生命。”
每年深冬,书逃城和陆血仇都会带着子孙们在庇护所的“逃城模型”前祷告,感谢神保守庇护所的见证,也感谢祂赐下“逃城之约”。雪粒落在模型上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恩典故事,经文“这些城可以作你们逃避报血仇人的地方”的回响,在庇护所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逃城之约”,在时光里永远鲜活,永远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