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其实是他历史学得不好,在真实的历史上,线膛枪出现的早期,还真就有笔直膛线的。
任何技术在初生的婴儿期,都是有比较原始笨拙的阶段的。
西方一直到米国独立战争的时候,英军还有用直膛线的线膛枪发射远程弹丸狙杀法国军官的,米军的“肯塔基长步枪”
里,也有直膛线的版本。
这种笔直的膛线,如果是发射球形弹丸,确实毫无帮助,但发射锥形弹丸时,好歹能在弹丸尾部刻出几条凹槽来,形成类似于箭失飞行时箭羽那样稳定气流的效果,只是不明显。
历史上早期线膛枪的膛线数量也是五花八门,而朱树人手下工匠们搞出来的版本,显然是受了朱树人描述的影响,把“子弹尾部压槽”
想象成了箭失的尾翎,所以弄了上下左右对称的四道膛线,
发射的时候配上底部略带空心、塞上软木塞的铅弹,木塞往前抵把软铅挤压外扩压进膛线,确保出膛时子弹尾部压出对称的四道凹槽。
说白了,也就是适配类似米尼弹的锥形弹药,这种弹丸结构并不难,朱树人也有提前点拨过,工匠们早就做出来了。
朱树人视察了实弹射击的效果后,只能是承认有了直膛线和锥形米尼弹后,射程确实是增加了,飞行稳定性也稍好一些,精度还是要再想办法。
不过他也知道,螺旋膛线的缠距是个大问题,只能是让工匠们再慢慢试,慢慢改良了。
反正距离下次大规模开战还有时间,再砸一两年应该能搞定。
相比于射击精度,宋明德汇报这项成果时,表示还有一项技术指标实在是完全没法大幅度提高,那便是这种线膛枪的装填速度。
毕竟有了膛线之后,从枪口装填弹药难度就大了不少。
而且线膛枪都是高膛压枪械,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跟手枪和短管喷那样搞后装填,否则火药燃气的漏气就能直接把枪手烧成重伤。
用米尼弹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铅弹塞进去时跟管壁贴太紧”
的问题,但没法解决开枪后膛线内黑火药残留清理的问题,一旦清理不干净,最多开枪后,里面的残渣就能让后续弹药无法塞到底装填到位。
好在,大冶兵工厂那边,去年就弄出了最早期版本的硝化纤维,也就是火棉,只是当时成本还很昂贵,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应用场景,只给少量精锐的转轮手枪骑兵配备了硝化纤维发射药的弹药。
直到此前对多铎那一战,明军主流的转轮手枪骑兵用的依然是黑火药弹药。
未来线膛枪如果能有进步,朱树人倒是可以考虑多砸成本,扩大“土法制硫酸再制硝酸”
的产能,从而扩大火棉产能,给线膛枪普及无烟发射药,降低刷枪膛的清理工作量。
但不管怎么优化,朱树人评估了一下,未来再次对满清开战时,用黑火药的线膛枪,一场战役估计最多也就开枪,每一轮的装填速度,也会比现在的滑膛枪慢上数倍。
明军现在的“武昌造”
步枪已经可以做到每分钟三到四发的射速了,后膛装填喷子更是可以达到每分钟六到八发。
而黑火药线膛枪,只能是两到三分钟开一枪,而且开满五枪就得慢条斯理精细清膛,也就是开战后十分钟就要退出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