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候卫国战争的士气加成都是高于侵略战争的,能防止敌人叠buff就一定要防止。
又不是没这个条件,何必给自己上难度呢。
而且,朱树人这番话,只是拿到明面上的大道理,事实上他内心还多存了一个念想:
那就是他凭借着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是知道历史上坐镇山西的大同总兵姜瓖,后来也背叛过一次清国,扯旗打出大明的旗号。
现在历史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姜瓖至今还没发动。
但朱树人觉得,以如今明清形势之对比,清廷境遇之恶化,姜瓖不至于无动于衷。
之所以还没动手,说不定是因为直到去年为止、陕西始终没有平定,所以豪格得亲自坐镇山西、跟陕西的吴三桂扯头发呢?
既然豪格都亲领重兵就在姜瓖眼皮子跟前,当时的姜瓖当然没机会造反了,否则岂不是被豪格当场镇杀?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豪格去年年底已经为了跟多尔衮争权,回北京打了一仗。
他现在得到了权力,是断然不敢离开北京的。
山西的满人兵力变得空虚之后,说不定姜瓖就生出异心了呢?
所以,还不如等一手,只要大明这边及时打探消息,一听说姜瓖动手马上就声援,两翼策应一齐发动,不愁届时鞑子不死!
否则以山西的地理闭塞,要是直接打过去,却等不到内部生变,明军就得在太行山区艰苦鏖战了。
山西的地形还非常不利于进攻方的后勤补给。
朱树人觉得这个机会是可以等到的,他愿意付出时间。
……
确定了真的要跟鞑子虚与委蛇、等待鞑子内部进一步的恶化后,大明朝廷也就不叫嚣直接扩大北伐的话了。
一方面自己继续乖乖种田,练兵造武。
反正鞑子只剩下四个省的地盘,还都是最北方苦寒之地,种田怎么都种不过大明,随着时间推移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后方种田归种田,前方的外交工作上,也必须麻痹鞑子,让他们真的误以为大明会愿意持久和平,才好让鞑子进一步松懈。
当然了,双方也都有顾虑。
大明这边担心跟鞑子正式和谈,会落下卖国的屈辱,显得大明都没打算恢复故都了。
所以正式的停战合约肯定是不能留下的。
清国那边同样有顾虑,豪格知道自己能掌权,不能一上来就示弱。
否则赤果果让满人权贵们知道“我杀多尔衮,就是为了议和”
,对豪格的威望不利。
双方都麻杆打狼两头怕的情况下,就不约而同选择了秘密外交,双方只谈,私下里达成一个君子协定,互相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动作来保证执行,但绝不留下纸面条约。
这种互相不信任的接触,当然是非常艰难。
你空口白话跟人许诺,对方也不敢信呐。
于是整个过程就拖了好几个月。
大明这边自然需要礼部派人去交涉,毕竟礼部分管了藩属朝贡的工作,等于是古代的外交,吴梅村又只是名士大儒,不懂外交欺诈,好几次进展无果,
最后朱树人也只能对他这个名义上的国子监恩师失望了,换了几个擅长当老六的奸诈小人去跟鞑子秘密谈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