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询问道“苏宸啊,这些日子,你有没有好好温习读书,为秋闱做准备啊?”
苏宸拱手道“回知府大人,晚辈在家闭门谢客,正在苦读科举书目,经史子集。”
韩熙载可是知晓他对古人文章看得不多,有些担心他骈赋写不好,捋着胡须道“不如,由老夫考教一番如何?”
苏宸正拿起小勺喝了一口鱼汤,闻言差点喷出来。
被他考教文章经义这些,注定要当场出丑不可,苏宸可不敢应言。
“不不……不必了。”
苏宸连忙摇手,拒绝了这个提议。
韩熙载露出狐疑之色,心中还是有点不放心。
其他人却不知详情,所以,都没在意,彭知府此时举杯给新刺史敬酒,苏宸和韩佩陪着饮了一杯。
王越对于来到富饶的润州,还是有些兴奋之情,忍不住跟众人讲起了道州之事。
那道州比邻南汉,接近两广岭南之地,炎热无比,瘴气也多,别说北方人过去水土不服,就是江南人去了,也会觉得不适应。
上一任的刺史,名为廖偃,曾是楚国马氏朝廷的大臣,后来楚国内乱,廖偃和彭师嵩带人护送末帝皇子马希萼投奔了江南唐主,成为了南唐子民,廖偃被李璟封了道州刺史,上任之后本来干的有声有色,奈何南汉派人在道州作乱,廖偃带人镇压时身亡,王越这才从金陵城的兵部员外郎的身份调出,去道州做了刺史,平定了当地乱局,这一待就是五六年的光阴。
王越说完这些往事之后,来了酒兴,对着苏宸语重心长道“韩侍郎举荐了你,重视有加,视如门生,你加入了咱们这边派系之后,可要跟韩侍郎和我们一条心,打击奸佞乱党,整肃朝纲,挽救唐国的颓势,对抗宋军的威胁,都是我们这些忠君爱国的臣子该做的事。”
苏宸听着对方把党争说得如此大义凛然,也是钦佩他的口才了。
或许这就是每个孙党人,用来洗脑的言论了,只有相信了它,才能有一个共同目标,有力往一处使。
王越见他神色异常,没有答话,还以为他抗拒党争,便解释道“读书人,切莫把党争妖魔化!
冯道先生在《枯荣鉴》一文中说的好,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这篇文章你看过吧,应该深知其中涵义。”
苏宸惊愕了一下,脑海中回忆这位冯道先生,似乎还真有印象,他是五代时期的权谋家,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堪为仕途常青树。
他写的这篇《枯荣鉴》,分析官场的关系,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刚才那番话的大意君子不爱拉帮结派,但是真有了祸事没人会去帮助君子。
小人因为利益和一帮人结党营私,因为有了利益关系,一旦出事,这些人才会帮助他。
不讲道义不会造成什么实际的恶果,有了祸事没人帮助可就必然倒霉。
做君子倒了霉只能承受后果了,小人正是看到这点,为了保全自己选择去做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