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之事,我们自是要小心应对。
但我们也不必惧怕,只要我等内部团结一致,以正义之举,征伐无道之君,定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我意已决,即日起兵。
然,起兵之事需谨慎筹备,需先确定人员调配、粮草储备以及进军路线等。”
李世民紧接着说道:“父亲,儿臣以为粮草方面,可先清查府库,同时向富户征粮,以充军需。
人员调配方面,儿臣可将自己的玄甲军作为先锋,其他将士分批次跟进。
进军路线,可先取霍邑,再攻河东,最后直取长安。”
裴寂补充道:“公子之策甚好。
我等还可再散布一些谶语,制造舆论,表明我李家乃是天命所归,以鼓舞士气,争取民心。”
众人听后,皆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纷纷点头,最后商定在晋阳城举义旗,起义兵。
公元617年五月,正值春光明媚、微风拂面之际,那和煦而又清爽的春风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轻轻拂过大地。
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震撼天下的政权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五月下旬的一日,晋阳城中突然戒严,李渊毅然决然地出了“改旗易帜,正式起义”
的命令。
他那坚定而威严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响彻整个晋阳城。
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但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紧接着,李渊迅行动起来。
他精心挑选出一批忠诚可靠、能言善辩之人,派遣他们奔赴各地,传播起兵的消息,并四处张贴檄文。
这些檄文犹如一把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反抗隋朝暴政的怒火。
檄文中言辞犀利,义正辞严地昭告天下:“如今之隋氏,昏庸无道,横征暴敛,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昔日辉煌的大隋江山已然摇摇欲坠,濒临崩溃!
值此危难之际,唯有仰仗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拯救苍生于水火。
我李渊身为一方豪杰,深感责任重大,今率领麾下众多文臣武将,顺应天意,兴兵讨贼,誓要为百姓铲除奸佞,还世间一个公道!
我们将以正义之师,行天道之举,让那些欺压百姓的恶势力受到应有的惩罚!”
公元617年七月五日,李渊在晋阳城宣布起义伐隋,自号义军,史称晋阳兵变(又称太原起兵)。
这场被后世称为晋阳兵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如同一颗威力巨大的陨石,猛地砸入了平静如镜的湖面,激起千层巨浪,引了一连串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它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黑暗笼罩下的神州大地;又恰似一阵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冲垮了隋朝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堤坝。
这场兵变不仅改变了隋朝的命运,也为中国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然而,在晋阳兵变的背后,却也潜藏着无数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角逐。
它们就像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海洋,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海底却是暗潮汹涌,让人难以捉摸。
这些势力或明争,或暗斗,彼此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利用,形成了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