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隋朝统治腐朽不堪的深刻认识,他决心为天下苍生谋得一条生路。
然而,即便在反抗隋朝的道路上,他也有着明确的道德准则。
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篡夺皇位自立为帝的行径,在杜伏威看来,是大逆不道、违背伦常的,这样的“乱臣贼子”
所建立的政权毫无正统性可言。
尽管宇文化及出于拉拢的目的任命杜伏威为历阳太守,但这被杜伏威视作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诱惑,他坚决地拒绝了这一任命。
在杜伏威的心中,有着清晰的界限和坚定的信念。
他明白,与宇文化及这样的人为伍,不仅是背离自己的初心,更是对自己道德底线的践踏。
他坚信“我不入你的局,你说什么都没用”
,这种乱世中对于诱惑的清醒认知,让他没有被一时的利益而迷惑。
为了寻求正统性,杜伏威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且精明的决定。
他上表东都洛阳的杨侗,表达了自己愿意称臣的诚意,目的是获取正统的政治背景,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当时的东都洛阳,杨侗政权正在谋求稳固和扩张。
对于东都而言,将政治影响扩大到江淮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
杜伏威所领导的势力在这一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若能将其纳入麾下,对杨侗政权的稳固和扩张无疑具有极大的助力。
杨侗敏锐地察觉到了杜伏威归附的潜在价值,迅做出了回应。
他欣然同意了杜伏威的归附,并授予其东道大总管的职位,封其为楚王,给予了杜伏威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尊荣。
从战略的层面考量,杜伏威选择投靠东都政权的决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政权的选择对于势力的展有着深远影响。
东都洛阳的杨侗政权相对于宇文化及的叛乱政权而言,更具正统性。
这意味着能够为其提供更大的政治资本,使其在众多势力中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东都政权也更有可能为其提供雄厚的军事支持,助力他在江淮地区的扩张和展。
杜伏威在这一系列的政治抉择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和灵活的策略,为其势力的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与此同时,沈法兴也在这一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欲北归关中时,沈法兴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从东阳出,迅攻下余杭、毗陵等郡县,拥有精兵六万,自称江南道总管,割据江东,断了宇文化及的后路。
到了八月,沈法兴认为自己世居南方,家族世代都是郡中有声望的大姓,便以替隋炀帝报仇为名,向越王杨侗上表称臣,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设置百官。
“大司马”
乃三公之一,掌管军事,是朝廷中至关重要的职位;“录尚书事”
意味着可以总揽朝政,参与决策国家大事;“天门公”
则是给予他的封号,彰显其尊贵的地位。
沈法兴此举,实则是想要效仿古代权臣,承皇帝旨意设置百官,以此来掌控实际的权力。
在沈法兴的安排下,一系列官员被任命。
陈杲仁被任命为司徒,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