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百越(俚、僚等)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也是连接中原与南海贸易的重要通道。
冯盎家族数代人在此根基深厚,正是依托于这片包括今日两广大部及海南岛的土地,冯盎才能在隋末乱世中崛起,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
再说冯盎回到岭南之后,其凭借家族威望和自身实力,迅聚集了五万部众,成为岭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之后,他一度依附于割据军阀林士弘,但很快便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姿态。
冯盎回到岭南后,虽迫于形势短暂依附割据豫章(今江西)的林士弘,但很快以一系列强势行动划清了界限,展现出实质性的独立姿态。
这种独立性的彰显,核心在于他抓住时机,主动出手清除林士弘在岭南的势力,并借此确立自身无可撼动的权威。
当林士弘的主力深陷与萧铣等势力在长江中游的争夺而无暇南顾时,其名义上控制的岭南地区出现了动荡。
武德三年(620年),林士弘派驻在岭南的代理人,广州和新州的贼帅高法澄、沈宝彻,悍然杀死了代表隋朝(或名义上归附唐朝)的地方官员,占据了州城,并公开宣称效忠林士弘。
这一事件对冯盎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在于,高、沈二人打着林士弘的旗号在岭南腹地作乱,直接威胁到冯盎家乡高州及周边地区的安全;机遇则在于,若能平定此乱,不仅能消除近患,更能一举斩断林士弘对岭南的触手,并树立自己才是岭南真正守护者的形象。
冯盎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契机。
他不再请示或观望林士弘的态度,而是直接以岭南本土最高军事领袖的身份,果断调集本部兵马,主动出击讨伐叛军。
这一行动本身,就是最鲜明的独立宣言,他不再将自己视为林士弘的附庸,而是拥有自主决策权和军事行动权的独立势力。
冯盎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在岭南俚僚部族中的深厚威望,迅击溃了高法澄和沈宝彻的叛军,战告捷。
然而,沈宝彻的侄子沈智臣很快在新州(今广东新兴)重新集结残部,企图负隅顽抗。
当两军对阵时,冯盎用一种极具个人色彩、充满威慑力的方式彻底瓦解了叛军的斗志。
只见他在阵前从容地脱下头盔,露出面容,对叛军士兵们高声喝问:“尔识我乎?(你们认得我吗?)”
这一声喝问,犹如惊雷贯耳。
冯盎家族(尤其是其祖母冼夫人)数代经营岭南,存在着保境安民的巨大声望,再加上冯盎本人勇猛善战的威名,早已深入人心。
叛军士兵大多为岭南本地人,面对这位本土传奇英雄的现身和质问,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他们纷纷丢弃武器,脱去上衣,裸露上身,跪拜于地表示臣服。
一场生死攸关的血战,在冯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势下顷刻瓦解,沈宝彻、沈智臣等乱军脑束手就擒。
此役的胜利,其意义远一场普通的平叛。
它标志着冯盎以雷霆手段肃清了林士弘在岭南核心区(广州、新州)的势力,彻底摆脱了对林士弘的依附关系。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场干净利落的胜利和极具震撼力的个人威仪展示,向整个岭南宣示:他冯盎,而非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