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边寇,守土安民,以报陛下再造之恩!”
当他抬起头时,眼中已无半分彷徨,只剩下磐石般的坚定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炽烈忠诚。
天使上前,亲手将象征代州总管权力的银印青绶、定襄郡王的金印紫绶,以及记录赐姓入籍的敕牒郑重交到李大恩手中。
那冰冷的印信此刻却重逾千钧,承载着新主的信任与沉甸甸的责任。
使者宣完口谕后,李大恩恭敬命人安排唐朝天使住下,好生招待。
他转身,目光扫过堂下依旧心潮澎湃的部属,尤其是苏烈等将领眼中燃烧的火焰。
他高举手中金印,声音洪亮,响彻府堂:“诸君!
陛下以国土王爵相托,以国姓相赐!
此恩此信,重于泰山!
自今日起,我等便是大唐之臣,李氏之将!
当砺兵秣马,克日徙镇雁门!
誓将石岭以北诸寇,犁庭扫穴,还北疆以安宁,方不负陛下隆恩,不负此身肝胆!”
“愿随郡王(将军),誓死效忠大唐!”
苏烈第一个振臂高呼,声如洪钟。
众将齐声应和,声浪几乎掀翻屋顶。
归降之初的迷茫与不安,此刻已被这泼天的恩遇和清晰的目标彻底点燃,化为一股锐不可当的力量。
李大恩抚摸着金印上冰冷的“定襄郡王”
铭文,望向西北雁门的方向,心中已无他念,唯有赴汤蹈火,以战功报此知遇。
长安的诏书,不仅是一纸任命,更是一把火,彻底点燃了这位新晋郡王和其麾下将士,为大唐征战北疆的熊熊心焰。
李大恩在武德四年正月受封代州总管、定襄郡王并赐姓李氏后,深知唐高祖李渊的厚望与北疆危局,立即以雷霆手段展开了行动。
他并未在恒山郡故地多作停留,接旨次日便亲率精锐主力星夜兼程徙镇雁门,这座控扼代北咽喉的军事重镇。
此时的雁门城在刘武周之乱后残破不堪,城垣倾颓,流民塞道,而石岭关以北广袤地域更是盗匪横行,大小数十股流寇勾结突厥游骑,劫掠商旅、袭扰村落,地方官吏或死或逃,秩序几近崩溃。
面对如此乱局,李大恩展现出其多年经营边塞的魄力与智慧。
他抵雁门第一日,即命部将苏烈率骑兵昼夜巡弋,肃清城周匪患,同时广安民告示,宣布三项急务:其一,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流离的饥民;其二,召集散落乡里的府兵及壮勇,重编户籍,放兵甲;其三,悬赏招募熟知山川地势的本地向导。
短短旬日,流民渐归,市井稍复,人心初定。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石岭关外。
李大恩知道单纯剿杀难以根除匪患,遂定下“剿抚并用,分化瓦解”
之策。
他一面派遣轻骑精锐,依据向导情报突袭几股最凶悍的盗匪老巢,阵斩其领,悬关前示众;一面命掌书记崔文草拟招降书,派使者携其定襄郡王印信深入匪巢,宣谕朝廷恩威:“凡弃刃归农者,既往不咎;愿从军者,编入府兵,按功授田;执迷不悟者,王师至日,玉石俱焚!”
此策立竿见影,半月内即有“草上飞”
张魁、“钻山豹”
李七等七股流寇,率众三千余跪降关前。
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