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亲受其降,当场焚烧匪寨名册,将愿从军者打散编入苏烈麾下,余者放钱粮遣返还乡。
与此同时,他更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切断匪寇外援。
突厥颉利可汗一直暗中支持代北匪乱,以牵制唐军。
李大恩甫至雁门,便以定襄郡王身份遣使北上,携带重礼面见颉利,陈明利害:“郡王奉唐皇命镇守北门,专司靖边。
若可汗约束部众,勿纳匪类,则边市重开,盐铁茶帛任尔取用;若再纵容劫掠……”
使者手指南方巍峨长城,“王师劲弩,当先饮马碛北!”
此番软硬兼施,加之李大恩剿匪雷厉风行,颉利暂敛锋芒,撤回部分支持匪寇的游骑。
外援一断,剩余顽匪顿成瓮中之鳖。
李大恩亲率大军出关,依据降匪提供的情报,月内连破黑风岭、野狼谷等十七处巢穴,阵斩匪“独眼龙”
刘桀,俘获贼众四千。
至武德四年夏初,石岭关以北纵横数百里的匪患竟被其犁庭扫穴,悉数荡平!
商旅重走古道,驿站再起炊烟,流民归乡垦殖,荒废的屯田重现青苗。
捷报飞传长安,李渊抚案大笑:“朕得李大恩,北门无忧矣!”
然而,这位新晋郡王的脚步并未停歇。
深知突厥威胁未除,他即刻着手重建边防体系,加固雁门城防,沿长城一线增筑烽燧哨堡三十余座;将归降及俘虏的悍匪精壮编为“跳荡营”
,专司山地斥候;更奏请朝廷恢复前隋“和籴法”
,以高于市价收购边民余粮充实军储。
这些举措不仅稳固了代北防线,更将昔日的匪患之源转化为戍边之力,展现了他化乱为治的非凡手腕。
当秋风吹过雁门关头,猎猎旌旗下守望的已不再是惶惶流寇,而是身披唐军战袍、目光锐利的边卒。
李大恩以一场迅疾如风的靖边之战,向长安证明了李渊的知人之明,也为自己赢得了北疆军民“定襄铁壁”
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