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与民谋福祉,隋文帝大多听从他的建议。
苏威与高颎共同执掌朝政,成为“四贵”之一。他多次参与朝政决策,负责修订《开皇律》,为法制整备做出重大贡献。苏威还曾多次担任尚书右仆射、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政刑大小均参与筹划。
开皇十二年(592年),苏威因儿子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议论宫中音乐制度,遭到弹劾,被指结为朋党,免除官爵。一年后,苏威恢复官爵,但不久后再次被罢免。
隋炀帝即位后,苏威依然活跃在朝堂之上,但已经得不到重用。隋炀帝被杀后,苏威被宇文化及任命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化及失败后,苏威归顺李密,李密败北后,他又投靠王世充。王世充称帝后,苏威被任命为太师。
唐朝建立后,苏威请求拜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武德六年(623年),苏威病死于长安,享年八十二岁。
苏威为人清廉,克己奉公,为官期间多有贡献。然而,他过于恋权,度量有限,多次因结党营私等问题被罢免。但苏威在隋朝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才能和法律贡献对隋朝的法制建设和政治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威投靠李密之时,李密对苏威身为隋朝大臣的身份十分敬重,他微微拱手,眼神中充满了真诚,恭敬地说道:“苏将军,你身为隋朝旧臣,如今能归附于我,本将军甚是欣慰。日后,你定能在这乱世之中,大展宏图。”
苏威见到李密后,缓缓地向前一步,双手一拱,神情恳切地说道:“没想到今日又重新看到圣明君主!”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很鄙视他这种行为,在他们眼中,苏威身为隋朝大臣,面对隋朝覆灭、王室艰危的局面,这种表现显得不合时宜,缺乏应有的担当和气节。这也是后来唐高祖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不待见他的主要原因。
而此时正在军中的宇文化及听闻王轨背叛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惊恐万分。他深知自己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于是,他急忙从汲郡带兵出发,企图通过攻取北边的各个郡县,来扩充自己的势力,稳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宇文化及麾下的将领中,又有主将见其大势已去,且这些将领和士兵们对宇文化及的统治早已心怀不满,遂率手下兵士投降了李密。其中有陈智略,率领着岭南骁果一万多名精勇善战的士兵投降李密;樊文超率领江淮排矛手投降了李密,这支部队训练有素、拥有强劲的战斗力;张童儿,则率领着江东骁果几千人投降李密,这几千士兵个个都身经百战,勇猛无畏。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樊文超乃是樊子盖之子。樊子盖曾经侍奉隋炀帝,在守卫东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重
李密面对这突然得来的惊喜,自是心满意足,他深知这些士兵和将领的加入,将极大地扩充自己的实力。于是他亲自欢迎这些精兵强将的加入,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鼓励与安抚,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代枭雄的关怀与重视。
在收编了这些军队之后,李密的军队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可谓兵强马壮。
而此时,在惨败之后的宇文化及,还剩下二万士兵。由于后方的局势愈发不稳,且持续与李密交战连连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