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又迁回汲县。隋朝初年废置,大业三年(607年)重新设立,治所在卫县(今浚县卫贤)。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再度改为汲郡,治所仍在汲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卫州。
汲郡是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乡,包括比干、姜子牙、汲黯和贺铸等。汲城还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着称,如《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乡约,体现了当地社会文化和治理理念。汲郡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如王宏,他在任期间积极劝课农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汲郡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行政地位,其文化遗产和社会影响力也使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独特位置。
宇文化及为了达到目的,又派人前往对东郡的官吏和百姓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出米粟。那些无助的官吏和百姓们,在酷刑之下,眼中满是绝望,纷纷苦苦哀求:“将军啊,我们已经实在没有多余的米粟了,请您放过我们吧!”
前文我们曾经提及,东郡长官王轨实在无法忍受宇文化及的残暴统治。经过一番商议后,王轨决定向李密请求投降。他暗中派遣通事舍人许敬宗前去向李密表明诚意。
许敬宗见到李密后,诚恳地说道:“李将军,如今我们饱受宇文化及迫害,实在走投无路了。在那无尽的恐惧与折磨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望将军大人不记小人过,收留我们。我们定当竭尽全力,为将军效力,以报将军的大恩大德!”
李密听后,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欣然接受了王轨的臣服。他微笑着对许敬宗说道:“如今局势多变,你等能坚守本心,归附于我,本将军定不会亏待你们。”
为了安抚归降之人,李密给予了他们重要的官职,让王轨担任滑州总管。同时,李密还让许敬宗担任元帅府记室,与魏征一同掌管军中文书事宜。此后的时光里,魏征和许敬宗共同为李密的军队撰写着重要的文件,策划着战略与战术,两人皆成为了隋唐时期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之人。
不仅如此,时年七十六岁的房公苏威此时也在东郡。他看到其他人都已投降李密,考虑再三,便也跟随众人一同投降了李密。
苏威(542年-623年),字无畏,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北周至隋朝大臣,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大冢宰宇文护之婿。苏威在隋朝初年备受重用,历任要职,力主减轻赋役,并主持修订隋朝法典《开皇律》。然而,由于结党营私等问题,他多次被罢免,最终病死于长安。
苏威出身京兆武功苏氏,世家名门。他五岁丧父,悲哀如同成年人,表现出早熟。北周时期,苏威继承美阳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礼遇他,并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他。然而,苏威见宇文护专权跋扈,恐怕灾祸连累自己,于是逃到深山中隐居,以读书为乐。
隋文帝杨坚掌握北周实权后,高颎向杨坚推荐苏威,杨坚也一向看重他的名望,于是召他入府。苏威到相府后,杨坚与他交谈后十分高兴。不久,苏威得知杨坚有篡位计划,于是逃归故乡。高颎请求追回苏威,杨坚说道:“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
杨坚称帝后,立即征召苏威,封为太子少保、邳国公,不久后还让他担任纳言、民部尚书。苏威力主减轻赋税和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