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荐举贤能。
3.考核之最:在考核官员时明察秋毫,赏罚分明。
4.礼官之最:精通礼仪,主持典礼得体。
5.乐官之最:精通音律,管理乐事得当。
6.判事之最:审理案件公正无私,断案明察。
7.宿卫之最:负责宫廷警卫,严谨周密。
8.督领之最:统领军队,纪律严明。
9.法官之最:精通法律,执法公正。
10.校正之最:校勘典籍,准确无误。
11.宣纳之最:传达政令,清晰准确。
12.学官之最:教育生徒,成绩显着。
13.屯田之最:管理屯田,增产增收。
14.水利之最: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15.牧官之最:管理畜牧,牲畜繁盛。
16.市司之最:管理市场,公平交易。
17.关津之最:管理关隘,通行有序。
18.边防之最:守卫边疆,防御有力。
19.仓库之最:管理仓库,物资无缺。
20.赋役之最:征收赋税,公平合理。
21.户口之最:管理户籍,人口增长。
22.医官之最:精通医术,救死扶伤。
23.卜筮之最:占卜准确,预测灵验。
24.监察之最:监察百官,纠察有力。
25.营造之最:主持工程,质量优良。
26.勾检之最:审计账目,严谨细致。
27.谏诤之最:敢于直言,匡正君过。
考核等级是根据“四善”和“二十七最”的表现,官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九等:上上:四善全备,一最以上。上中:三善,或无四善而有一最。上下:二善,或无四善而有次等表现。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依次递减。
“四善二十七最”是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精髓,体现了唐初统治者对官员德行和能力的全面要求。这一制度不仅为选拔贤能、整顿吏治提供了标准,也为后世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制度,唐代初期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为“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经过系统考核评价,四十七岁的礼部尚书李纲因\"清慎明着,公平可称\"被评为第一等。他在担任礼部尚书期间,不仅完善了朝廷礼仪制度,还多次直言进谏,深得李渊赞赏。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干部治书侍御史孙伏伽则以\"职事修理,供承强济\"获得第一等。作为大理少卿,他秉公执法,平反多起冤狱,在朝野享有清誉。
考核过程严谨有序。先由各衙门长官对属员进行初评,再由吏部复核,最后呈报皇帝裁定。李渊亲自审阅了考核结果,对李纲、孙伏伽等人的评语尤为关注。他在朝会上特别表彰了这两位官员,并赐予绢帛等物以示嘉奖。
这次考核体现了唐初统治者重视吏治、选贤任能的治国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激励了官员勤勉尽责,也为日后\"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李纲、孙伏伽等一批能臣的脱颖而出,标志着唐朝政权开始步入正轨。
考核结束后,皇帝李渊设宴畅饮,对裴寂等人说:“隋朝因为君主骄横、臣子谄媚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