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片刻,点头道:“这个方向非常有现实意义。很多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都会感到无力,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去爱。”
江远则皱眉道:“但我们必须谨慎。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系统的设计必须避免让他们感到被窥探或控制。”
林小夏认真地看着团队成员:“我们的目标不是介入他们的家庭决策,而是提供一个理解彼此的窗口。只有当双方都愿意参与,系统才会生成模拟视角的回应。我们不会给出建议,也不会判断对错,而是让他们看见彼此的情绪和需求。”
于是,团队开始着手优化“共感模块”,开发“亲子情绪理解”功能。系统会引导用户记录日常对话、冲突场景、沉默时刻,并结合语气、语速、用词习惯等多维度数据,分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波动,模拟对方视角的回应,帮助他们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
试点项目扩大后的第一百七十九周,林小夏受邀前往广州,与王女士及其儿子小宇见面。
小宇今年十四岁,瘦高个子,眼神中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冷淡。他坐在沙发上,全程低头玩手机,几乎不与母亲对视。
“我们可以试着记录一次你们之间的对话。”林小夏温和地引导道,“比如,他说过的话,或者你想对他说的话。”
王女士犹豫了一下,最终输入了一句话:“你为什么总是不理我?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系统开始分析,并生成了一段模拟小宇视角的回应:“我不是不想理你,而是我感觉你总是用‘为你好’来控制我。我有自己的想法,但我怕说出来你会生气,所以我宁愿沉默。”
王女士看着屏幕,眼眶瞬间红了:“原来……他不是不听话,而是觉得被控制了。”
林小夏轻轻握住她的手:“现在,您可以试着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了。”
王女士点点头,深吸一口气,看向儿子:“妈妈以后会试着听你说,而不是只想着‘为你好’。”
小宇抬起头,看着母亲,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动容。他轻轻开口:“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和你说话,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说。”
母子俩对视,沉默了几秒后,王女士忍不住伸手将儿子搂入怀中。
林小夏站在一旁,眼角湿润。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系统演示,而是一次真正的沟通重启。
试点项目扩大后的第一百八十周,“亲子情绪理解”模块正式上线,并在广州、杭州、武汉等试点城市推广。同时,团队与多家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