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系统作为亲子沟通的辅助工具。
李婉清在后台监测数据时发现,使用“亲子情绪理解”功能的用户,在现实中与父母沟通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情绪表达更加具体,误解减少。
“这说明我们的优化方向是对的。”她在团队会议上说道,“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不懂。只要有机会去理解彼此的情绪,关系依然可以被重新修复。”
江远则补充:“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意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情感连接的重建。”
林小夏看着团队成员,心中充满力量。她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而是一场关于情感的革命。他们试图用科技去修复那些被误解、被忽视、被伤害的情感连接。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试点项目扩大后的第一百八十一周,林小夏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年轻女性,她在信中写道:“我和我的初恋男友已经分手三年了。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恋人,但现在,连朋友都做不成了。我知道他不是真的恨我,我也不是真的想放弃这段感情,但我们谁都不愿意先低头。听说你们的系统可以帮助人理解彼此的情绪,我想试试。”
林小夏读完这封信,心头一颤。她知道,前任之间的情感,往往比友情更复杂,比亲情更沉重。它承载着回忆、遗憾、误解和未竟的期待。
“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扩展‘共感模块’,让它支持前任之间的情绪理解?”她在团队会议上提出,“比如,用户可以记录前任之间的日常互动,系统会根据情绪变化趋势分析彼此的情感需求,并生成一段模拟对方视角的回应,帮助前任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这个方向非常值得探索。”李婉清点头,“前任之间的裂痕,往往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误解。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重新理解彼此的情绪,也许就能让那些因误会而疏远的关系,有机会重新连接。”
“但我们必须确保系统不会成为情感决策的工具。”江远补充道,“我们要引导用户去倾听和理解,而不是依赖系统去判断是否应该复合。”
林小夏看着团队成员,语气坚定:“我们的目标不是替用户做决定,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重新理解彼此的机会。让那些因为距离、误解或情绪而变得疏远的关系,有机会被重新修复。”
于是,团队开始着手优化“情感共感模块”,增加“前任情绪理解”功能。用户可以记录前任之间的日常互动,系统会根据情绪变化趋势分析彼此的情感需求,并生成一段模拟对方视角的回应,帮助前任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