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或者说他们南下的动机是什么。
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这个问题之后,认为这是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特性有关的,在北方草原上进行游牧,风险是很大的,各种天灾都有可能影响到牧民的生活,游牧并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么轻松,很多时候,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很脆弱的,一旦受到各种天灾,南下劫掠似乎就成为了他们的唯一办法,他们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这点并不稀奇。
所以防备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对于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朱载坖是很警惕了,虽然现在朱载坖已经成功的解决了大明的北方边患问题,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在短时间内都没有能够和大明抗衡能力了,但是朱载坖认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现在大明国力相对强大,朝廷又有足够的实力,在这个时候,正是要想办法解决此事的时机。
要是等到大明势力衰退,而北方少数民族崛起的话,那就麻烦了,朱载坖认为必须要在这个时候想好办法,否则的话等到那个时候就悔之晚矣了,戚继光等大将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来解释此事的,戚继光等人认为,在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对于北方少数民族还是能够构成压倒性的优势的。
对于中原军队来说,战胜草原民族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反而是怎么找到草原民族,一旦中原王朝的军队能够在草原上抓住少数民族的主力,其实是胜率是不低的,但是往往中原王朝的军队很难抓住草原民族的军队主力,劳师远征,无功而返。
所以要想大明能够始终保持对于北方强有力的存在,关键就是建立起强有力的情报体系,使得朝廷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同时控制住草原,而朱载坖也在思考这一问题。
朱载坖翻阅了很多的史料,尤其是关于强大的北方草原民族,朱载坖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管是匈奴的龙城,还是蒙古人的哈拉和林,甚至于鲜卑、柔然、契丹的崛起,都与一条河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色楞格河,色楞格河流域成为了众多游牧帝国的摇篮。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以及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以色楞格河为基地,灵活运用攻守之势,一旦国力强盛,就以此为根据地南下,要是中原王朝实力强大的话,就退居此地,休养生息。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里太过于遥远了,二千年来,能够抵达这里也也只有达成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的霍去病和窦宪两人,无数的草原豪杰从这里起兵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