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朱载坖之前要严厉征缴工商赋税的原因,因为朝廷的田赋收入锐减,同时朝廷还要蠲免很多受灾地方的赋税,为了防止出现民变,朝廷还要大兴各种工程,以工代赈,财政支出浩大,在这种情况之下,朱载坖当然是希望从工商赋税中加以弥补了。
而现在旱灾终于有所缓解了,对于朝廷来说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不过朱载坖立即和朱翊釴商量善后事宜,首先就是收储粮食,补充仓储,之前朝廷所收储的粮食在这次旱灾中是起了大作用的,若非朝廷有充足的储备,这次的旱灾很容易就会激起民变的。
现在旱灾结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对于朝廷来说,首先自然是继续蠲免赋税,扶持受灾地区的生产恢复,同时继续加强朝廷的仓储,之前朝廷的备荒和常平仓的储备是按照应对三年大灾的计划配置的,但是这次旱灾持续时间达到了五年,若非浙江、南直等受灾地方有海运粮食补充,而河南等地主要是依靠京通仓接济的话,地方的仓储恐怕是早就耗尽了。
所以不仅仅是要将仓储恢复到原本的水平,同时还要增加储备,朱载坖要求地方的常平仓和备荒仓要提升到能够应对五年大灾的仓储水平上来,这也是现在的技术水平所能够达到了极限了。朱载坖准备再次投入巨资到仓储上来,除了增加地方的储备之外,在重要的地区还要增加直属于朝廷的大型仓储。
之前朝廷的大型仓储主要是分为两块,第一是两京仓储,朝廷在南北两京都设立了规模庞大的仓储设立,京师的京通仓,南京的南京仓,还有天津的水次仓等都是属于总督仓场直接管理的大型仓储,能够储备三千万石的粮食,其中以京通仓的规模最大的,在之前,京通仓的粮食储备都不少于一千五百万石,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损耗,京通仓现有存粮不过四百余万石,已经是隆庆以来的最低点了。
另外就是在边疆地区的军储仓库,这些仓储是为了保证军需供给给设立的,轻易不能动用的,经过这次大旱,朱载坖认为现在这些仓储仍旧是不足的,同时之前受限于技术水平,粮食不能长期储存,仓储过程中的损耗过大,也是朝廷仓储建设中的难点。
原本大明的仓储设施被称为仓廒,前后出檐,且当心间前有抱厦。每廒有26个柱础,木架起脊,檐柱高一丈五尺,山柱高二丈二尺余,中间四梁八柱,两山是插柁,前后有柱,中间排山柱直达屋顶。屋顶为悬山合瓦清水脊,廒顶建有气楼,透气以调节温湿度。
在仓廒的建设上,仓廒大致的营建过程包括择仓址、做地基、铺屋地和用建材。择仓址的标准是防潮防湿,所以“南向择高阜之处以避水湿”,而且中间要高于四周并留水道,防止仓外水倒流。做地基要挖地槽,铺设排水管;选石材或熟透大砖作为跟脚,要严丝合缝;丁横做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