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以清晰明了的判断出承载你的旋律的“共鸣腔”是否能发出足够大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见。
进入展后的游客们应该怎么走,人们会先进入哪个厅,会后进入哪个厅。
平均每个厅呆多长时间。
大多数人会在哪个厅多呆一会儿,人们在展馆里呆的久了,逛的累了,又有哪些偏远的展厅就懒得去了。
……
这些事情放到每个游客个人身上,当然是个体自由意志的结果。
每个人之间的选择千变万化,难以预测。
对于群体来说,则是另一回事。
一次大型国际双年展览期间,会到场的游客人数从少则上万,多则十数万。
还有威尼斯双年展这般热门些的独立展馆提前几个月门票一放出来就被预约光了,威尼斯市政府甚至会向不过夜的游客征收几欧元的“入城税”以打击超出城市承载能力的“过度旅游热情”,总游览人次百万级的超级大展。
他们会形成庞大的统计学样本。
站在大数据的角度,游客的参观数据全部都可以预测。
换句话说。
每个游客在展览期间的行程,看展的路线,在每间展馆内停留的时间,它们都是可以被大致操控的。
而在背后悄悄的操作这一切,就是展览的“大脑”——策展人先生。
绘制观展动线,确认游客们应该怎么进入展览,又应该怎么离开展览,是策展人将展览从脑海里的设想变为场馆里的现实的第一步工作。
这一步很考校策展人的办展经验,以及他对各个展厅受欢迎的程度的预先判断。
不需要依靠大数据预测。
经验丰富的策展人早在展览开始之前,就应该对他的展览上会发生各种状况,观众们会如何参观,有一个清晰的初步直觉。
展览就像是一本书。
策展人如何安排一本书的内容,如何把它们一章一章的排列好,将会直接决定一本书的传播效果与广度。
理论上。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