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必竭尽驽钝,助陛下推行此政,使皇恩雨露,遍洒辽东。”
孙承宗这番自肺腑、掷地有声的陈词,令殿内气氛为之一振。
然而,朱由校接下来的话语,却让整个乾清宫的气氛为之一凝。
朱由校缓缓走回御座,并未立刻坐下,而是身姿挺拔如松,神情凝重如山岳,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大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带着千钧之重:
“忠臣义士,以血肉护我山河。
其功勋,岂是金银爵位可以尽表?其英魂,岂可无声湮灭于青史?”
他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位大臣的脸庞:“朕意,在京郊择一风水庄严、气象恢弘之地,敕建‘大明忠烈报国碑’!”
“凡此战及今后为国捐躯之将士,无论将弁士卒,皆刻其姓名于其上。
此碑,为我大明英魂安息之地,亦为我等生者砥节砺行之所,由朕之亲军宿卫日夜守护,供天下万民瞻仰祭拜!”
朱由校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当每年亲率文武百官,躬临致祭!
朝廷亦需遣亲王或重臣,四时奉祀!
后世嗣君,亦当恪守此制,永志不忘!
朕要让天下人都明白,为国而死者,虽死犹生!
其名不朽,其功永铭!
此乃凝聚军心国魂,昭示我大明崇军尚武、不负英烈之根本!”
此言一出,文官集团顿时炸开了锅!
黄克瓒第一个出列,脸色凝重:“陛下!
爱惜忠勇之心,天地可鉴!
然此例一开,恐有过誉武人之嫌!
自古治世,皆赖文以安邦,武以定国,各有其序,不可偏废。”
“若君王亲祭士卒,武将见勋名刻于金石而君王俯,恐其滋生骄矜之气!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武夫乱国,皆因武臣权重而名显!
陛下三思,莫要蹈其覆辙啊!”
他搬出了最令历代君王和文官忌惮的“藩镇割据”
和“武夫乱国”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