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使小性子,偏生宣杨就吃她这一套,被她拿捏得死死的。
两个人凑在一起,荒唐事没少做。
最离谱的是二十六年前,前朝蜗居在南方的小朝廷反扑,来势汹汹。
战事打了一年多还在胶着,宣杨有次接了押运粮草的差事,英国公想让他历练,结果他刚走不久,姜氏现怀孕,便谎称自己要去庄子休养,千里寻夫去了。
然后,因为南方战事吃紧,众人被围困在边境线上长达半年之久。
姜氏大着肚子被护送突围,路上她又矫情的拖拖拉拉,时不时就要假惺惺的闹一闹,嚷嚷着要回去与夫君同生共死……
就这样,几次耽误,被敌军现了踪迹追杀,险些一尸两命。
“逃亡中,她动了胎气。”
宣睦道,“不得已,就仓促找了附近一家还算殷实的农庄落脚。”
“生产过后,也来不及休养,次日天没亮就带着孩子继续逃亡北上。”
“后面虽然侥幸脱身,安全抵京,但此事却引得老国公夫妇对她越加不满。”
“她自知理亏,又后怕的紧,这些年里,便几乎对此事绝口不提,权当没生过。”
“我小时候,她身边服侍的人里,还有几个当时随她南下的丫鬟婆子,偶然听她们闲谈时说过一些。”
“姜氏生产借住的那家农户,家里也有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如若我的身世真有问题,那问题就只可能出现在这。”
不是他反应迟钝,而是正常人,谁会闲着没事怀疑自己不是家里亲生的?
但若是有了结论,再反推……
这一切的一切,又都有迹可循。
虞瑾:……
早知道姜氏不靠谱,却没想到她能离谱成这样。
“花样作死,还能活到今天,她可真是好命。”
虞瑾中肯评价,随后切回正题,“所以,当时情况危急,又后有追兵,有可能是姜氏怕自己的孩子被追兵杀害,所以和那家人换了孩子?”
意识到宣睦的身世有问题,两人交谈间,就直呼其名了。
宣睦摇头:“不,她不是那样的人。”
没有贬低姜氏的意思,只是实事求是:“她既没有那样的先见之明,也没有那样的心胸气魄,依着她的性子,若真遇危险……扔自己儿子下马车吸引追兵,为自己争取逃命的机会,才是她会做的事。”
虞瑾:……
若不是了解宣睦,她都要觉得宣睦这是恶意诋毁了。
宣睦道:“她擅自奔赴南方之后,滕氏紧急派了况嬷嬷去追,只是去的晚了,找到姜氏时,她已经和宣杨一起被困在南边前线,后来也是况嬷嬷带着她返京的。”
一视同仁,国公夫人也只配被称为滕氏了。
“所以,有可能是况嬷嬷在瞒着姜氏的情况下,调换了孩子?为了替宣家保留血脉?”
虞瑾跟上他的思路,“这样的话……那家人后来怎么样了?留下的那个孩子,按理说事后应该被找回的。”
宣睦再度摇头:“我不知道。”
于他而言,那家人连过客都算不上,只是偶然听丫鬟婆子提起过一两次。
他当然也不会闲着没事,叫人去查问那一家人的近况。
“英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