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别看司马懿这番话说的好听,其实天数有变,时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一旦出仕,就没有绝对必胜之谋划,只有不出仕,不为人出谋划策,才能言必胜。
可事已至此,被逼无奈而出仕的他,也只得为曹操想了一条较为稳妥的路线。
在他私心想来,以蜀中之天险,凭借大汉四百年来在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周遭建立的众多地利关隘。
不说出去打别人,龟缩关隘之中,隐隐退至诸侯身后,足以熬死在关外的军阀混战。
再不济洛阳八关,长安五关,加上蜀道之难,怎么也能坚守至他的有生之年,绝对是目前为止最为稳妥之法。
反正他才十七岁,就熬呗,熬到他七十岁,等二袁皆老死,群雄尽束手,他再替曹公铁骑出关中,精兵出蜀地,实现今日所言之大业!
与此同时,淮南。
随着寿春宫的一道道崭新的政令,在阎象夙兴夜寐的黑眼圈中完善颁布。
江淮两岸的百姓又一次热闹起来,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这次的寿春大比!
原来袁公欲择优取士,于寿春学宫开办科考,江淮两岸凡有识之士,自负才华者,皆可来寿春赴考。
届时金榜题名,皆三甲之士,共一百零八人,皆可于各地为官,或为一方太守,或为一地县令,又或是县中小吏,不看家世,唯才是举。
此令一出,江淮震动。
所有人都知道这道政令是有问题的,大汉自有选官任免制服,什么时候似一地太守之高官,都能有你一个大将军科考任免?
然而.江淮两岸之人,到现在也都快习惯了,反正自家这位袁公的篡逆之举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大汉九州之太守任选不可能,但就江淮之地的太守,谁被袁公看上了,任免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那可是太守啊!
昔年大汉鼎盛之时,谁不得先举孝廉,然后去洛阳等着空缺得个郎官熬资历?
就这还得紧着给阉宦红人送金银,送晚了,家里又没背景的,就可劲了等吧。
可眼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