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去考试,拿个头名,就有机会直接当太守?
大汉四百年来,未有此等好事!
果然是黄天在上,袁公厚怜!
至于说考不过?
笑话!
文人相轻,嘴上谦虚几句可以,可在真正开始考试之前,打心底就没人会觉着自己考不过。
于是乎,如果说此前袁术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福音的话。
这一回可算轮到江淮两地的世家欢呼雀跃了,袁公不愧为四世三公,世家之首,他没忘记我们这些世家,果然还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毕竟地主家也没余粮,大多数世家的政治资源,也只能紧着核心子弟出仕为官,眼下这场科举,不就正好是其他资源不够,只能给核心嫡系子弟让路的旁系机遇吗?
便是嫡系子弟若是能在这场科举中一飞冲天,那后续家族省下的政治资源,也能助力他更进一步。
至于说科举对世家的负面影响?这会子还真没人看得出来。
因为但凡去参加考试的,有一个算一个,不管寒门,还是豪门,全是世家之人。
寻常百姓,凡夫俗子们连书都没读过,大字不识一个,能来考个啥?
所以当袁术单独把科举领出来,一众世家们还真以为这是世家老大哥,袁家家主袁公给他们发福利来了。
而在江淮两地的名流学子们纷纷紧赶慢赶的往寿春赶考之时。
有一人,家富豪强,饱读诗书,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恨世家垄断,报国无门。
忽得听闻寿春大考之事,忙将喜讯报予老母,一家人或备车马,或备金银,领数十家丁,护送他往寿春赶考。
临行前,老母谓之曰:
“子敬,你素怀大志,我鲁家百年财富之积累,才供出你一读书人。
适逢袁公天恩,开科取士,此诚四百年未有之机遇也!
家中自有我操持,汝且用心考试,勿负众人之望。”
鲁子敬长跪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