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要到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做贡献,毅然决然的就报名了,唯一缺点就是文化有点低,18岁高中毕业就开始跟师父学习驾驶航吊。
进入第六飞机械制造厂之后没捞着干活做贡献,先上了一年的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都做了专项学习。
同时还对航吊的驾驶理论进行了培训。
本来以为没什么用,毕竟都干了二十年了,可以说是老司机了!
可是看到车间里的半空中的大家伙,还有驾驶室里各种仪表和各角度的监视器屏幕,还有多出好几倍的操纵杆时,她就感觉自己学的还不够。
如今用模拟组块儿练习吊装的成果还有些不尽如人意。
当然了,还有八周培训期才结束,而负责培训的老师何雨柱还是经常缺席,所以,也怪不得她。
说起来真是没有办法,之前国内最大的航吊也就是刘红梅操作的五十吨航吊了。这一百吨的大家伙,谁也没见过,也就何雨柱能能做教员了!
然而何雨柱又太忙了,除了本职工作,他还要充当教学工作,好多东西根本没人懂,他也是现学现卖。
要不是有“桃李天下版块儿”的虚拟教学空间帮助,恐怕就是何雨柱也很难搞定。
和刘红梅一样的还有另一个车间的航吊操作员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他负责的是50吨航吊,也算是何雨柱的徒弟。
说出去这俩人都能吹一辈子牛了,两院院士北大校长的亲徒弟,走到哪都有面儿啊!
其实何雨柱亲自操作航吊就能早一点把机械设备安装完毕,要是动用空间的能力就更轻松了,但是何雨柱考虑了一下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这么巨大的工厂,不能别人不行就都等他何雨柱亲自来操作,就算把他分成八份也不够用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以后工厂的运营还是要靠大家的,只有所有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厂才能正常运转,即使影响进度也不能拔苗助长!
而且,工厂里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到位呢,就算把第一批机械设备都安装到位也无法进行生产。
没到位的东西很多,比如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等还没有合格的产品,或者说目前国内能生产出来的几个系列的材料都达不到“朱雀”的设计标准。
何雨柱现在面临着是自己生产还是培养供应商的难题!
可是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大量时间,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难不成还要搞“进口”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