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会后,陈九独自登上岭顶。他从怀中取出那本《问心录?军士篇》,翻至夹页,发现一张泛黄纸条,笔迹陌生却有力:
>“若你读到此处,说明你仍未麻木。
>若你还愿追问,说明火种未熄。
>我们曾在黑暗中行走多年,只为给后来者留下一丝光隙。
>不求你改变世界,只求你不被世界改变。”
>??佚名,静语寺幸存者
他将纸条贴在胸口,仰望苍穹。星河浩瀚,一如十年前那个雪夜。
与此同时,京城深处,太子书房灯火通明。
案前堆叠着各地奏报:西北有牧民组建“问声会”,要求公开草场分配账目;东南渔民联名抵制“太平箫”巡演;中原七十二县学子联署请愿,要求废除“孝廉察举”中“不得质疑尊长”条款。每一份奏折上,都盖着鲜红的“问心司备案章”。
太子沈砚之子??现任监国太子沈昭明??正执笔批阅。他年近三十,眉宇间既有乃父的沉稳,又带几分少年锐气。侍从低声禀报:“陛下召您明日入宫,似为立储之事。”
他搁笔,轻叹:“父皇至今不信,思辨非乱源,而是防腐剂。”
身旁幕僚忧心道:“徐氏余党仍在暗中活动,近日联络多位老臣,密议‘复礼运动’,主张废除思辨课,恢复‘三从四德’为国教根基。更有藩王借‘孝治天下’之名,拒缴问心税。”
沈昭明冷笑:“他们口口声声‘传统’,却忘了传统中最珍贵的,是孟子说的‘民为贵’。若传统成了禁锢思想的牢笼,那它本身就该被质疑。”
他起身踱步,忽问:“林晚舟的故居,修缮得如何了?”
“回殿下,已按您的吩咐改建为‘问心书院’。四壁不设墙,只立百根木柱,每柱悬一竹简,供人书写问题。昨日开院,第一日便挂满了。”幕僚答道,“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如果妈妈让我嫁给不爱的人,算不算孝?’”
沈昭明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如炬:“明日面圣,我就带这个问题去。”
翌日清晨,皇宫太和殿外,百官列班。皇帝年迈,久疏朝政,然今日特召太子议储,群臣皆知事关重大。
沈昭明入殿,未先行礼,反而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高举过头:“儿臣不敢妄言国策,唯有一问,请父皇示下。”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