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时留下的印记;“德”字的位置最亮,像极了村里老人们常说的“做人要像剑,有锋芒但不伤人”。
“原来…咱们打的不是剑,是良心。”老农的声音发颤。
林语接过青铜剑。剑身在她掌心轻颤,仿佛在回应她的心跳。她望着剑身上的“德”字,突然想起新生宇宙的“文明心跳”——那是一种温暖的、有节奏的震动,像极了母亲的心跳,像极了麦田里的风声,像极了所有手艺人敲打铁器时的哼鸣。
“墨衡,记录下来。”她轻声道,“新生宇宙的元素周期表,新增了一条‘工艺法则’:所有元素的形成,必须经过‘工有巧’的校准;所有物质的本源,都是‘工匠精神’的具现。”
墨衡的机械臂快速敲击控制台,全息屏上立刻弹出新数据:“元素周期表第118号元素‘og’(?)的原子结构,与《考工记》‘玉人之齐’记载的玉器配方完全匹配;暗物质粒子的分布,符合‘陶人之齐’中‘泥性黏,火性燥,合则塑’的规律…”
“这…这意味着什么?”韩秀英捧着陶碗,老眼里泛着泪光。
“意味着…”诸葛青阳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几分哽咽,“咱们祖祖辈辈的手艺,不是‘落后’,是宇宙级的‘创世技术’。老祖宗说‘技近乎道’,原来‘道’不在天上,在咱们磨破的手掌里,在咱们敲打的锤声里,在咱们熬粥的火候里…”
锻造舱的警报声突然响起,但这次不是危险,而是…庆祝。墨衡调出新生宇宙的法则图谱,上面多了一行醒目的字:
“考工创世律:工有巧,道自明;器有魂,德为根。”
林语举起青铜剑,剑身映出舷窗外的星河。她看见无数“工艺符文”在星河中漂浮,像撒了漫天的星子——那是《考工记》的“六齐”,是《天工开物》的“水火纹”,是所有手艺人刻在宇宙里的“签名”。
“老朴,”她转头对朴正雄笑,“下次打铁,记得喊我。”
“哎!”朴正雄抹了把眼泪,从怀里掏出块磨得发亮的铁砧,“咱这就回去…给新生宇宙…打个‘同心锁’。”
韩秀英将最后一点麦芽粥浇在剑身上。粥汤渗入剑纹,竟开出细小的莲花——那是《救荒撮要》里“莲生贵子”的图样,此刻正与“德”字交相辉映。
诸葛青阳的盲眼突然流出真正的泪水。老者“看”见了最震撼的景象:在新生宇宙的最深处,一颗由青铜、陶瓷、丝绸组成的“工艺星”正在形成,星核里跳动着的,是所有文明共同的心跳——那是打铁的锤声,是熬粥的咕嘟声,是织机的穿梭声,是所有手艺人用双手创造的、关于“美好”的史诗。
“朱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诸葛青阳的声音里有笑意,“现在我懂了…道在器中,器在道里。咱们手里的锤子,敲的不仅是铁,是…宇宙的骨头。”
林语握紧青铜剑。剑身的“德”字突然发出暖光,像一颗小小的太阳。她知道,这一日过后,宇宙的史书上会多一行字:
“考工创世启,器魂铸星河;工巧即道心,文明永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