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靖丰难得有空闲,可以回家一趟。
作为宋应星最器重的弟子,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了,如今红薯已经收获的差不多了,于是先生法外开恩,给了他们一次休假的机会。
成靖丰身上挂着一个布兜,布兜里面满满登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他的脸上,写满了期待。
从温榆河出来之后,和几个同伴搭了一辆去京城的便车。
如今温榆河到京城的车马,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都已经有了车水马龙的景象,温榆河直接出钱修了一条宽敞的官道,可以换几辆马车并行的那种。
官道就是舒服,差不多过了一个多时辰,成靖丰就到达了京城。
和几个同伴告别之后,他一路辗转,去到自家的府邸。
他家是世家,而且是正兴旺的那种,他的爷爷,如今都是在内阁有一席之地的。
他的爷爷,正是成基命。
他并非嫡孙,又不喜欢四书五经,成基命更是对他不假辞色,每次和他说话,就是你怎么不看看你的哥哥?为什么不向你的哥哥学习?
真烦啊,兄长读书是有一手,但还不是没考中进士,学他做什么?
一路辗转到了爷爷的书房,先去给爷爷请安,这是成家的规矩。
成基命正和两位官场的好友在一起,不知道是在谈论什么事情,表情都有些严肃。
见到成靖丰到来,成基命脸上稍微有了些笑意,毕竟是跟着宋应星和徐光启混的,将来可能还是会有些名堂的,不错,很不错了。
“靖丰,回来了。”
成靖丰恭恭敬敬的对成基命行了一礼,说道:“爷爷。”
“李爷爷,杨叔叔。”
李爷爷是同为内阁大臣的李标,杨叔叔的身份也不低,乃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
李标笑着说道:“靖丰,怎么如此黑了?”
成靖丰无奈道:“天天都在田间地头,要是不黑,才是咄咄怪事呢。”
成靖丰虽然面露无奈,但实际心里得意的很,以前给爷爷请安的时候,有时也会遇到李爷爷这位内阁大臣,当时的他最多也就是客气的跟他点点头,称呼一声靖丰,再也不会说其他的话了。
但是现在,李爷爷还主动跟他说话,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杨所修也笑着说道:“靖丰这孩子,真不错,能够到田间地头吃苦,还吃得住,就是大本事。”
李标坐在上首的位置,端着茶轻轻哈气,看似矜持,实则有些得意。
他没想到这个不成器的孙子,一个不爱读四书五经只爱读杂书的孙子,竟然找到了一条通天坦途。
成了徐光启和宋应星的弟子,而徐光启和宋应星,是镇北侯的嫡系。
所以,以后即便是他成基命做错了选择,走错了路,那也有成靖丰在,至少可以保证他成家的繁荣昌盛不受影响。
谁能想到啊,时代真他娘的变了,科举制艺,好像不是唯一且最好的出路了。
“爷爷,这一次回来,给您带了礼物。”
成靖丰将背着的布袋打开,里面的,是几个极为硕大的红薯。
很大,几乎每一个,都有钵头大小,显然的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