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基命更是得意的不行。
温榆河红薯丰收,已经传开了,但是温榆河对红薯的管控极为严格!所有的红薯,几乎都要拿去做薯种。
不到京城,就直接从通州南下,送到各省去了。
他们哪怕是身居高位,也得不到土豆,即便他们有这个能耐,也不愿意带头违禁。
听说只有在温榆河,对温榆河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人,才有机会获得一些红薯。
都不算多,最多不过几十斤而已,而且能够获得红薯的,并不多。
没想到咱的孙子,竟然是其中一个!
脸上有光!脸上有光啊!
成靖丰说道:“爷爷,温榆河红薯丰收之事,想必你们都应该已经知晓了?”
成基命说道:“京城都传开了,亩产达到了惊人的三十石,爷爷和你李爷爷们几个,当时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根本就不敢相信,果真如此吗?”
成靖丰说道:“当然是真的,孙儿是看着这些红薯长大的,甚至还参与了收获,此事绝对是真的,万万做不得假。”
三人暗暗感慨,恐怖如斯,当真是恐怖如斯。
有这个产量,再配合土豆,天下的饥馑,当在崇祯十年之前全部消失。
百姓人人都能吃饱,这是他们这些大臣以前从来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现在好像不是敢不敢想,都是可以实现了。
成基命愈发得意,瞅瞅,这就是我成家的子孙,天下百姓以后若是再无饥馑,其中是不是有我孙子成靖丰的功劳?!
“今日休沐,二位都有时间吧?那就都留下来,感受一下红薯的风味?”
“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你们到时候再想吃,就要等到崇祯三年红薯收获了。”
而李标和杨所修,此刻当然也是艳羡不已,暗暗腹诽成基命好运道。
同时懊恼自已家里面怎么没有这么优秀的族人。
早知道当初就该更重视杂学一些,什么水利、算学、农学、医学这些。
看样子回去之后,要让家族做一些改变了,或许可以购买一些杂学书籍?亦或者是减轻四书五经的比重?聘请擅长杂学的儒圣,到家里面任教?
真想直接拂袖而走,但是想到从来没有吃过红薯,这世上应该也没几个人吃过红薯,不尝尝鲜,实在是没什么道理。
两人便答应了下来。
成靖丰又拿出一物,“爷爷,这是侯爷赏赐的兑换券,制作极为精美,原本是不想给爷爷的,但是想到爷爷喜好收集各朝古币,这样的东西应该是爷爷的心头好,就给爷爷送来了。”
成基命这下憋不住了,更是发出爽朗的笑声,一边笑还一边得意的看着李标和杨所修。
决定了,以后家学一定要侧重杂学,时代是真的变了,四书五经不一定有杂学有用。
士农工商,或许工的位置,会得到一个极大的提升。
而且按照成基命的估计,以叶铭的脾气秉性,科举他都会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