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元旦的钟声刚过,日本横滨港的海风还裹着新年的余温,陈光良的“英美号”超级游艇已缓缓驶入码头。
与以往不同,这次他的随行团队里,除了环球航运的高管,还有日本开发银行与住友银行的两位资深信贷总监——一场足以震动全球航运界的“超级定单”谈判,即将在日本多家造船厂拉开序幕,而这笔订单的资金核心,正来自日本本土银行的鼎力支持。
此时的国际航运界,正笼罩在“苏伊士运河关闭”的焦虑中。自 1967年 6月运河关闭以来,全球原油运输航线被迫绕行好望角,航程拉长近 5000海里,油轮需求一度暴涨,运费从 7美元/吨飙升至 30美元/吨。
但随着 1967年下半年部分船东开始放缓造船节奏(多数人预判运河最多关闭 1~2年),日本造船厂的订单排期已从“爆满”转为“宽松”,三菱、川崎等巨头虽仍有产能,却鲜少接到超 2艘的大额订单——日本银行也因此急于寻找“优质放贷对象”,既能长期发展造船业,又能获取稳定利息收益。
1月 5日,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的会议室里,社长渡边正雄看着眼前的订单清单,手指忍不住微微颤抖:15艘 22.7万吨级 VLCC油轮、10艘 28.8万吨级超大型油轮、5艘 5万吨级货柜船,总运力达600多万吨,交付期要求三年内完成——这几乎相当于三菱重工未来四年多的油轮产能总和,若能拿下部分,不仅能让船厂满负荷运转,还能带动住友金属、神户制钢等上游企业。
“陈先生,您确定要下这么大的订单?”渡边正雄忍不住确认,“现在航运界都在观望,不少船东认为运河随时可能通航,您这样大规模造船,风险太大了。”
陈光良坐在沙发上,指尖划过订单细则,语气沉稳:“渡边社长,风险与收益永远成正比。苏伊士运河关闭至今已一年半,埃及与以色列的对峙没有缓和迹象,运河通航至少还要等 3年,这期间油轮需求只会增不会减。我们很多船只供日本租赁使用,但对欧美略有不足,所以只有继续造船才能牢牢抓住欧洲、美国的原油运输订单。”
他话锋一转,看向身旁的日本开发银行信贷总监佐藤一郎:“资金方面,日本开发银行与住友银行已联合承诺提供 2.5亿美元专项贷款,利率按日本央行基准利率下浮 12%——这是对长期合作伙伴的诚意。首付 20%将在签约后一周内到账,剩余款项按船舶交付进度分期支付,相信你该明白我们目前的盈利能力。”
佐藤一郎立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