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能多在巴拿马登记船只。”
陈光良却显得异常平静,他指着地图上的中东、欧洲、美洲航线,说道:“1200万吨只是开始,我的目标是 2000万吨——等那批在建的 VLCC交付,我们就能接近美国的商业运力,到时候,才能真正掌控原油运输的‘生命线’。”
他心里清楚,媒体的赞誉背后,是更激烈的竞争与更复杂的博弈。
希腊船东们已开始联合欧洲银行,计划斥资 1亿美元造船,试图夺回失去的订单。
但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航运业本就是“吨位为王”的战场,只要持续扩充运力,保持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就能牢牢占据主动。
《纽约时报》的报道发布仅三天,陈光良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函——美国白宫邀请他于 6月初访问华盛顿,与刚上任四个月的总统尼克松会面。这份邀请函由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亲自签署,字里行间透着“重视”:“鉴于环球航运在全球航运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国际能源运输的关键作用,总统先生希望与您就‘全球航运安全与能源合作’交换意见。”
陈光良看着邀请函,立刻明白了背后的深意。
此时的美苏冷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美国虽掌控着 2700万吨的“总航运吨位”(含后备船队与“方便旗”船只),但从六十年代开始,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吨位每年减少 50万吨,导致其“直接可控的航运力量”持续削弱。
而苏联凭借 1100万吨的商船队,不断加强对东欧、非洲的能源运输控制,甚至引入内河运输石油,试图在“冷战航运竞赛”中压制美国。
“美国需要我们的船队,来填补他们的‘运力缺口’。”
陈光良对陈文锦解释道,“商船不仅是运输工具,战时还能改装成‘临时运输舰’,运送军队与物资。尼克松找我,表面是‘能源合作’,实则是想把环球航运绑上美国的‘战略战车’,让我们的油轮在紧急时刻,为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服务。”
5月底,陈光良乘坐飞机抵达华盛顿。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尼克松身着深色西装,主动走上前与他握手:“陈先生,很高兴见到你。你的环球航运,可是解决了美国的‘心头大事’。”
寒暄过后,尼克松直奔主题:“美国希望与环球航运签订一份‘战略租赁协议’——我们将以优惠价格,长期租赁 5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