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防汛钢材的供应不会受影响。“
王科长突然起身:“我先去车间看看。“他快步离开时,左腿有些微跛——这个细节让雷宜雨想起江城速运那个戴蓝手套的临时工。
等脚步声远去,刘总工立即锁上门,从抽屉里取出个铁盒:“化验室小张今早送来的,三号炉最后那批钢渣的原始样本。“
铁盒里躺着几块深蓝色碎屑,与苏晚晴检测到的晶体结构相似,但表面没有银色镀层。雷宜雨拈起一块对着光看,金属内部隐约有细微的纹路。
“这不是普通事故。“刘总工的声音发颤,“有人在试验一种能屏蔽金属探测的合金,配方源自1958年的防汛工程档案。“
窗外传来广播声,武钢下班铃响了。雷宜雨将碎屑放回铁盒,想起李维民提到的数字——1800度。三号炉的炉温失控绝非偶然,而是有人要销毁证据。
“档案还在吗?“
“只剩半页。“刘总工从笔记本里抽出张发黄的纸片,上面是手绘的自行车链条结构图,边角标注着“流速测算专用“和一组化学符号。
雷宜雨将纸片对着光,背面透出模糊的钢笔字迹:“周氏合金配方,见防汛墙第三观测孔“。
回程时吉普车绕道汉正街。街口的布告栏前挤满了人,最新张贴的《外汇管理暂行办法》上被人用红笔画了圈。一个戴草帽的老汉正高声念着:“……个人不得私自……“
“雷总!“老吴突然指向街对面。江城速运的自行车队正在五金店门口集结,后座的铁皮箱全换成了统一的新型号,箱体侧面印着“防汛物资“的红字。
苏晚晴摇下车窗,街风送来零碎的对话:“……牌照明天涨价……““……美元黑市……“她突然抓住雷宜雨的手腕:“听车铃声!“
三辆自行车驶过,车铃节奏精确重复:三短、两长、一短。雷宜雨瞳孔微缩——这是摩斯密码中的“3-2-7“。
“去码头。“
黄昏的汉口码头笼罩在橙红色的光晕中。718货轮正在装货,起重机吊起的集装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雷宜雨站在调度室窗前,看着江城速运的骑手们将后座铁皮箱卸在货堆旁。
“查过箱子里是什么吗?“
老吴摇摇头:“海关贴了封条,说是'防汛专用设备'。“他顿了顿,“但重量不对,每个箱子比标准重五公斤。“
苏晚晴正在核对货单:“奇怪,这批货的报关方是长江信托。“
雷宜雨望向江面。那艘巴拿马货轮又出现了,此刻正泊在江心,甲板上的集装箱泛着不自然的金属光泽。在货轮与718轮之间的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油花,折射出七彩的光——与防汛墙附近发现的完全一致。
“李维民来电话说……“老吴凑近耳边,“林专员今晚约了车管所的人吃饭。“
雷宜雨从公文包取出信托文件,翻到第七页。那个特殊条款的墨迹在夕阳下泛着淡金色,与铁盒里的金属碎屑如出一辙。
“备船。“他合上文件,“今晚我要去防汛墙看看。“
夜幕降临后,江滩上的探照灯陆续亮起。雷宜雨站在新浇筑的防汛墙前,手电筒的光束扫过混凝土表面。在第三观测孔的位置,他发现了一道几乎不可见的细缝。
“就是这里。“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