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搅拌车,把第一批特制防汛沙袋运往金口仓库。
“小张说检测组明天到汉口。“老吴压低声音,指甲缝里的钢渣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带队的德国佬在机场就问起了钢渣混凝土。“
广播再次响起,这次是雷宜雨那班车的最后一次催乘。透过车窗,能看到硬座车厢里几个穿工作服的人正在传阅文件,其中一人手里拿着的正是《国际建材》杂志最新一期——封面故事是莱茵集团在东南亚的防汛工程。
苏晚晴匆匆返回时,月台上已经没什么人了。她手里多了一卷描图纸,展开后是手绘的晶体结构图。“材料所的老周偷偷做的。“她指尖点着图纸上几处用红笔标记的位点,“说这些晶格排列和常规钢渣完全不同。“
图纸边缘沾着实验室特有的蓝色试剂,闻起来有股淡淡的酸味。雷宜雨想起上周在武钢废料场看到的检测报告,那些被郑明的人重点标注的数据栏里,也画着类似的分子结构简图。
出站口的检票员突然换了班。新来的小伙子制服笔挺,检查车票时总是不经意地摸向腰间——那里别着台便携式光谱仪,和防汛指挥部突击检查用的一模一样。老吴故意把出货单掉在地上,弯腰时露出后腰别的瑞士军刀,刀柄上“wh-94“的刻痕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船票买好了。“苏晚晴把两张头等舱船票塞进雷宜雨口袋,票据上新鲜的油墨蹭在了他的手指上,“江汉60号,今晚九点。“
票根背面印着模糊的指印,蓝绿色的痕迹像是某种金属粉末。雷宜雨想起昨天在防汛指挥部仓库看到的检测仪,那台德国进口设备的探针上也沾着同样的物质。当时保管员说,这是上周突击检查时从沙袋样本上刮下来的。
他们走出车站时,那辆黑色桑塔纳还停在钟楼下。风衣男人正在打电话,另一只手无意识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戒痕。雷宜雨注意到他脚边的排水沟里,有块泛着蓝绿色锈斑的金属片——和防汛沙袋里掺的钢渣成分一模一样。
江汉关的钟声敲响六下时,雷宜雨站在民生轮船公司的旧仓库里。昏暗的灯光下,十几个改装过的防汛沙袋堆在角落,袋口缝线处露出不自然的金属光泽。老吴用匕首挑开其中一袋,倒出来的不是标准配比的钢渣混凝土,而是掺杂了大量金属碎片的特殊混合物。
“拆船厂的边角料。“老吴抓起一把在掌心搓了搓,碎屑在指纹间留下蓝绿色的痕迹,“轮机舱底板那批,硬度比常规钢材高37%。“
仓库铁门突然被风吹开一道缝。夕阳的光线斜射进来,照在墙面的世界地图上——某个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坐标被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注着“浦东机场二期“和一组数字:327。
苏晚晴的高跟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手里拿着刚收到的传真,纸张在潮湿空气里微微卷曲:“莱茵集团更改了检测标准,新规要求氧化钒含量不超过1.5%。“
雷宜雨接过传真,指腹擦过纸张边缘时沾上了某种蓝绿色粉末。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这些粉末会排列成类似分子结构的图案——和材料所那份手绘图上的晶体结构惊人地相似。
“武钢的废料配比报告。“老吴突然从工具包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半张被盐酸灼过的数据表,“原始记录被人改过,真实数据要高出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