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镜头解释:“这次试验的核心,是验证两大革命性成本突破。第一,是月面核能与超导电磁发射的应用。
这证明了我们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对超导材料的工程学掌控,这不仅是航天的进步,更是未来超导芯片和可控核聚变等领域的技术基石。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超低成本地月运输的经济模型,电磁轨道发射成功,意味着未来从月球运送氦-3、稀土等战略资源的成本,将只剩下前期的基建投入。
第三,月球,正在从一个科研前哨,变成一个拥有无限价值的商业蓝海,所以我们能看到A股市场上稀土企业的股价在跌。”
来自复旦的沈教授则毫不掩饰其战略意图:“这个蓝海,同样也是未来的战略高地。
我们今天能把100公斤的包裹送回来,明天就能把吨级的、功能更复杂的包裹送回来。
谁掌握了这条廉价的地月航线,谁就掌握了未来50年的国家安全主动权。”
下午两点五十分,东京地下掩体内,气氛压抑到极点。
巨大的屏幕墙上,分割着十几个实时画面,所有画面都给到了那片国际水域。
“秋津洲号报告,已抵达预定回收区边缘15海里处,正在使用光学设备进行观察。”一名联络官报告道。
“华国方面反应?”
“有,他们派出了护航编队中的南通号正在向秋津洲号接近,距离8海里,用国际频道发出警告,要求我方船只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干扰在国际水域的正常科研活动。”
“这是标准的拦截和监视程序。”
巨大的屏幕墙上,最中央的画面,是由部署在那国岛上的J/FPS-5远程预警雷达提供的轨迹模拟图。
一个微小的光点,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深空坠向地球。
“目标轨迹稳定,完全在我们两天前测算的模型之内。”一名统合幕僚监部的情报官报告,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解,“奇怪的是,它几乎没有进行轨道修正,似乎完全依赖初始弹射时的精度。”
现场除了官僚外,还有一些从JAXA紧急请来的专家,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轨道动力学专家,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诸位,”专家脸上写满了费解,“这不可能。
从月球发射物体返回地球,需要考虑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引力交互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三体问题。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