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再加上太阳风、重力梯度等一系列的参数,都在动态变化。
其初始发射的窗口和角度计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几位。
我们都知道,华国的BY-2搭载的新型霍尔推进器,使其具备了充足的中途修正能力。
在过去的48小时里,它也确实进行了四次轨道修正,”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但请注意,最后一次修正,是在12小时前、距离地球超过15万公里的深空完成的。
从那时起,它就进入了无动力滑翔阶段。”
一旁的上位者问道:“也就是说,最后的这15万公里,决定了它最终的精度?”
“完全正确。”该专家非常严肃,“在最后的这段航程中,它将完全依靠自身的导航系统来计算再入点。
任何微小的误差,无论是来自自身陀螺仪的漂移,还是计算中的引力场模型不完美都会在再入大气层时被急剧放大。
按照我们最好的模型推算,即便有霍尔推进器的前期修正,它最终的落点误差范围也应该在一个直径50公里的圆圈内。
但华国的误差好像远远小于50公里。”
他指向屏幕中央那个由华国海事局划定的、长90公里、宽50公里的回收框。
“他们公布的这个回收区,本身就是一次技术炫耀。而现在它正冲着这个框的正中心飞去。
这意味着,它的导航系统,它的自主定位和轨道解算能力,达到了一种我们此前认为在理论上才可能实现的精度。
我们最好是能够把华国舰队逼退,把BY-2带回来,它非常有研究价值!我们需要搞清楚华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很怀疑,他们在某些技术上又实现了突破。”
“什么技术?”
JAXA的专家说:“量子陀螺仪。”
他接着解释道:“陀螺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或维持方向和角速度的装置。
简单来说,它告诉一个物体它是否在旋转、向哪个方向转、转了多快。
它是所有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
惯性导航的优点是不需要接收外部信号(如GPS),因此无法被干扰。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漂移。
传统陀螺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