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考虑了梯度计噪声水平。
我们在这次发射前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的结果表明,航天器的位置迅速收敛,在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降落过程中,达到了小于10 m的精度。”
在场一片哗然。
林燃提到的精度,前面提到的100米精度,那是轨道精度。
而最终的降落精度,林燃也提到了,华国航天的方案中,轨道精度是几公里。
不是,轨道精度几公里,怎么到你这就变成了10米。
从几公里到十米,这个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大家都没办法理解。
更夸张的是,你仿真结果10米也就算了。
毕竟仿真是仿真,实际降落是实际降落。
结果你现在实际降落的效果也做到了100米以内。
你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而且林燃讲的很详细,作为对外人来说,这个程度绝对够意思了。
但又没那么详细,即便了解到了这个程度,他们感觉自己也复刻不出来。
瓦连京知道,自己不应该问,从什么角度都不应该去打探别人的隐私,但他还是没忍住:“教授,能给我们讲讲具体的算法是怎么设计的吗?”
林燃色变道:“当然不能!
我已经把我们技术演进路线告诉你们了,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思考,用到了哪些之前的论文,我们的算法设计核心思路重力梯度都告诉你们了。
再问就是不礼貌了!”
瓦连京马上道歉:“抱歉,是我唐突了,教授,请原谅我的唐突,因为你们做到的东西是,如此的,如此的不可思议。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技术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