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温来构建超导芯片,在地球上这一点自然是做不到,他们关注的是,低温超导有没有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有意思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是否能指导下一代芯片材料的出现。
超导本身就令人遐想连篇,那么不需要超导,常温常压下的半超导有没有可能呢?
新的环境,新的条件,有可能诞生新的材料。
所以业界格外关注华国超低温超导芯片的最新进展。
当然在华为内部,那就更重视了,调兵遣将,派了最精锐的团队从松山湖调到申海来。
他们第一年主要要做的是验证技术可行性,技术路径早已确定:利用铁基超导体FeSe薄膜,在SrTiO3衬底上通过分子束外延生长,实现温度在100K的超导状态,这样的样品理论可行,但实际呢?
在月球上它的表现如何?不仅仅是计算本身,还有稳定性、耗能等等,其他状态到底如何。
他们需要先拿个样品出来。
以阿波罗科技的能力来说,他们前脚有了样品,后脚就能打到月球上去做测试。
月球上的环境什么的都已经准备好了,电能已经具备,阴影区域探索完成,随时可以进行测试。
属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吴工,你们那边进度如何?”林燃同样关注这件事,他大概每周会和技术团队开一次会,技术团队由华为和阿波罗科技共建,人员配比大概在7比3的样子。
吴工是这只技术团队的具体负责人,华为半导体条线仅次于梁孟松的资深工程师。
第一个月:“教授,我们从FeSe入手,母体FeSe是半导体,Tc只有8K,但单层薄膜在界面效应下,能提升到109K。
月球真空环境完美匹配MBE生长,避免氧化。”吴工说
团队的研究员们戴着护目镜,操作着设备:先将SrTiO3衬底加热到600°C,清洁表面;然后控制铁源和硒源的蒸发速率,铁原子束强度为0.1单层/分钟,硒过量以确保化学计量比。
生长过程中,吴工偶尔纠正参数:“注意衬底温度,过高会导致晶格失配,降低电子-声子耦合,目标厚度是约0.5nm的单原子层。”
在第一个样品生长完成后,他们用X射线衍射(XRD)检查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