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十七年夏,
皇帝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随着灼热的阳光,也升腾起莫名的生气,手脚都充满了力量。
在别宫安养的妃嫔也怀胎稳妥,有经验丰富的产婆说,“当是男孩的胎相”。
这让皇帝感到很高兴。
于是,
他下令改元为元兴,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喜悦,以及心中隐秘的,用“冲喜”的方式来维持康健的想法。
当然,
这也代表着,皇帝已经做好准备,向着地方豪强们发起行动。
毕竟“元”者始也,
虽然朝野之间,时常称颂皇帝的功德,为他的统治冠上“永元之隆”的称号,
但皇帝算着每年从府库中掏出去赈灾的钱粮,看着地方不断呈递到中枢的,各处灾情奏疏,心里知道他的盛世不会持久。
盛极必衰,是世间固有的真理。
怎么可以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懈怠精神,放缓脚步,只保有一个“盛世之主”的身后名,而将盛世下潜藏的隐患、四代天子治世以来沉积的问题,都抛给后人,期待他们的智慧呢?
何况自己子嗣稀薄,能长到多少岁,执政多少年,也是不可预知的事情。
皇帝实在不敢将江山重担,尽数压到后继的孩童身上。
因此,
他一边期待着新生子的到来,一边关心着刘胜、刘祜两个孩子的学业,
但更多时候,还是带着邓绥一起处理国政。
后宫干政,
这在大汉朝是祖宗之法,倒没有后世的矫情。
皇帝本人也没有因为抚养他的窦太后,而生出额外的情绪。
他更希望邓绥能够学到执政的精髓,让大汉江山能够维持的更加长久。
虽然这难免有外戚之患,
但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