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路
2015年深秋,云天科技实验室的扩建工程终于完工。原本的旧厂房被改造成了三层小楼,一层是机械加工车间,二层是电子实验室,三层是核心研发区——正中央的光学平台上,铺着那卷半透明的穿越机图纸,20个零件整齐地摆放在图纸对应的插槽标注旁,像是等待组装的拼图。
“各部门注意,开始第一次零件适配测试。”叶云天拿着对讲机,声音有些紧张。此时的他25岁,穿着深蓝色的实验服,头发比大学时短了些,眼神却更加坚定。创立公司两年,他和林月瞳不仅凑齐了研发资金(靠天使投资和技术专利授权),还组建了一支8人的核心团队:机械工程师老郑、程序员小李、能量物理学家张教授……每个人都是被“非自然零件”的研究价值吸引而来。
“重力模块准备完毕,能量频率4.72hz,符合图纸参数。”老郑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他正操作机械臂,将1998年收到的暗银色金属块对准图纸中心的“重力插槽”。
“光学系统准备完毕,透视镜片已安装,成像稳定。”林月瞳在二层的电子实验室里汇报,她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镜片捕捉到的微观影像,清晰得能看到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能量监测系统就绪,随时记录核心联动数据。”张教授的声音带着沉稳的底气。
叶云天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控制台的“启动”按钮。机械臂缓缓将重力模块插入插槽,金属块与图纸接触的瞬间,图纸上的银色纹路突然亮起,一道淡蓝色的能量流顺着纹路流向模块——原本冰凉的金属块瞬间发烫,表面浮现出与图纸对应的光纹。
“能量匹配成功!”张教授激动的声音传来,“频率稳定,没有出现过载!”
叶云天的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了2008年那个下午,18岁的自己抱着这个金属块,躲在床底偷偷摆弄,那时的他从没想过,这个“秘密宝藏”会是穿越机的核心零件之一。
接下来的三年,研发进入了“攻坚期”。零件适配的难度远超预期:力量增幅核心的接口与图纸标注有0.1毫米的偏差,需要重新加工;神经链接芯片的数据流无法与中央控制系统同步,小李熬了三个通宵才写出适配程序;生命能量导管的液体流动速度不稳定,林月瞳用化学试剂反复调试了几十次才找到平衡……每一个难点的突破,都伴随着一次“回忆的闪回”。
2017年夏天,调试视觉穿透镜片时,叶云天看着屏幕上的透视影像,突然想起2001年初中课间,林月瞳凑在他课桌旁,指着镜片草图说“像化学分子结构”的样子——那时的好奇,成了现在坚持的动力。他回头看向二层的林月瞳,她正专注地记录数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头发上,像初中时那样明亮。
2018年冬天,激活合金核心的能量枢纽功能时,实验室突然断电——能量过载触发了应急保护系统。叶云天蹲在黑暗的实验室里,摸着发烫的核心,想起了2012年大学毕业那天,他抱着这个核心,在公寓里和林月瞳彻夜长谈创业的梦想。“别灰心,”林月瞳递来一支手电筒,光线照亮了她的笑脸,“我们以前能解决那么多问题,这次也一样。”
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改进能量缓冲系统,2019年春天,第二次激活核心时,能量流平稳地顺着图纸纹路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