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禹道:“我们都喜欢听听年轻人的想法,要不然别人会说我们这些人老了,听不得年轻人讲话。老巴,我这个学生单行本要出版了,到时候我送你一本当个纪念。”
巴金看了略带炫耀的曹禹:“好啊,进步很快。现在正在跟外国的出版社接触,说不定,一民的书可以先一步走出国门。中国书刊社的亨利联系了我,他告诉我说正在跟美国当局申请,看能不能放宽销售中国书的限制。”
中国书刊社几乎是美国人在六七十年代阅读中国书和期刊、了解中国的唯一途径。是一名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回到美国后创办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书款也只能打到指定的账户,不能直接打给中国,销售额和书刊名字每个月都要做一次汇报。
“从某种方面看,一民的书是最适合在美国出版的。尤其是驴狗这两篇,里面的涉及的政治元素较低,篇幅没有集中在政治上,而是对人性的思考和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上面。
政治意味淡,对我们来说就更容易走出国门。”
刘一民对这个话题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坐在一旁没有开口,而是静静地听着曹巴两位大佬聊天。
“一民,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巴金将头转向刘一民。
“如果能将书出版到美国自然是好事,这样也是咱们宣传的一种方式,让外国人通过书了解一下咱们中国。当然了,在国外出版,国家能得到外汇,我能得到稿费。”
“你倒是很坦诚,一点都不做假。是啊,咱们的书要是能顺顺利利在国外出版,对国家和对个人都是好事情。”巴金肯定了刘一民的这种观点。
一名优秀作家的作品在国外产生的影响力,比一台宣传机器还要强大。鲁迅、曹禹、茅盾、巴金这些人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鲁迅,是日韩教科书里面的常客。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奖的时候,他母亲告诉他,亚洲最应该获得诺奖的是鲁迅,你比他还差得远。他自己也说,有生之年希望向鲁迅靠近一点,哪怕只是一点。
由此可见,鲁迅的影响力。
曹禹开口继续说道:“不过咱们对外国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了解,很容易吃大亏。”
“两位老师,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们如果光想着走出去,只为了完成一个走出去的目标的话,很容易吃亏,美国人讲的可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