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刊社的情况还是有点特殊,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一民,你写的书我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了解,包括诗歌。在《收获》编辑部和沪市的作协,都有不少人提及你。”巴金没有继续谈在国外出版的事情,而是将话题转向刘一民个人身上。
“我跟两位老师比起来,还差得远。巴老师,您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我都看过,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
巴金对于刘一民的夸奖摆了摆手:“我们这些人能写点东西,并能被大家记住,我觉得跟我们的能力相比,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原因,因为那是一个战斗和批判的时代,我们的作品包括家宝的,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曹禹接话道。
“你的作品,我看了,跟现在的写作相比,有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能在大潮之中,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也是一种能力。”
李晓林终于找到了说话的机会,插嘴道:“一民的,读起来带着温情、力量、鼓励、热烈,其中部分的写作风格,跟父亲年轻时候的作品相似。”
巴金听完李晓林的话,冲着曹禹摊了摊手开玩笑道:“看吧,一民更适合当我的学生,家宝,你是不是抢了我的学生!”
“老巴,那只能证明你年轻过,年轻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初生的太阳必须比我们更加热烈,我们呐,是残阳,你见过残阳还有热烈的吗?”
“万叔叔,即使是残阳,您散发出来的热量也丝毫不会减少。”李晓林吹捧道。
“少来,你们这些年轻人,就会哄我们这几个老头子高兴。”
饭桌上,曹禹和巴金的谈话没有明确的话题,像极了好朋友见面,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一丝的拘束。
巴金想起最近热映的日本电影,气愤地说道:“最近我看了日本的《望乡》,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揭露了真实的历史。可是我们的一些同志,竟然说他们是银h电影,最后自己拿来剪剪删删,搞出来一个残缺品。”,
“有些同志就喜欢瞎搞,话剧改来改去,最后改的我自己都不认识。”曹禹对此表示深感认同。
“不过从日本电影在咱们国家受到欢迎来看,我明白了,要想扩大影响力,还是得拍好电影。未来希望不光是咱们的文学作品能走出去交流,咱们的电影也可以。”
吃过饭,曹禹和巴金在交流。李晓林和万方、刘一民坐在一起。李晓林将《驴得水》剧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