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拿着相机帮大家拍了许多的照片,蒋子龙走到刘一民旁边低声道:“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发展的是真好。”
“是啊,不过不要气馁,咱们也能建设成这样。看似繁荣,像这样的地方,扼守马六甲海峡,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很脆弱。越有钱,越不安。”刘一民低声说道。
蒋子龙感慨“真是往事越千年”,想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又是何等的盛况。
等到林仁君过来,两人便停止了交流。
林仁君询问两人在讨论什么,刘一民笑着说道:“我们在讨论南洋的历史。”
沙滩上,林仁君询问着他们的感受。刘一民等人讲话各不相同,林仁君一时不知道如何报道。
这次游玩直到傍晚才回去,王安忆买了不少新加坡的饰品,除她之外基本上没人消费,大家不知道买什么,有些东西国内都有。
他们特意到珍珠坊参观了一下中侨百货,沪市的大白兔奶糖在新加坡深受新加坡华人喜欢。
第二天,《联合早报》正式刊登了刘一民在文艺训练营上的讲话,东南亚的华人拿着报纸仔细地品读了起来。
大部分华人看完之后都是竖大拇指,认为刘一民讲的非常对。
在酒店看电视的时候,不少电视台的记者深入一些华人社区,询问他们对刘一民文章的看法。
“讲的很对啊,没有根,我们又是什么人呐?”
“很高兴大陆青年一代出现了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是我们华人世界的荣耀。我家的孩子都在看他的书,通过他的书增加了对大陆的了解。”
听到这些华人的赞誉,刘一民满意地躺在床上。
隔天,《联合早报》再次发表一篇文章,称赞刘一民是华人文学界的标杆,是新一代华人大作家。
【大陆青年文坛共一石,刘一民独得八斗!】
蒋子龙拿着报纸找到刘一民调侃道:“一民,那两斗呢,被谁拿走了。”
“子龙同志,你就别讲了。”刘一民拉着他坐下,让他看了看自己的手稿。
“《南侨赤子》?”
“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