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等地,携带丝绸、瓷器、农具,换取马匹、种子、医药,并邀请各国学者来华交流。诏书中写道:“天地之大,非独我华夏有道;万邦之智,皆可为我所用。”
***
然而,变革之路,从无坦途。
一日清晨,正史馆门前发现三具尸体,皆为参与修史的前御史台小吏。胸口插着匕首,身旁留书:“妄议朝政,死不足惜。”落款是“忠烈盟”。
林昭闻讯赶来,面色铁青。他蹲下身,亲手合上死者眼皮,然后对左右道:“把他们的名字,加进《政弊录》附录:‘因言获罪者名录’。一个都不能少。”
当晚,他写下一篇《史官诫》,贴于馆内高墙之上:
>“吾辈执笔,非为扬名,非为复仇,乃为不让无辜者无声死去。
>若有一天,你们见史官低头,不敢录一字;
>若有一天,你们听朝堂只余颂歌,再无诤言;
>请记住:黑暗从未消失,它只是等你们闭眼。
>故我等宁可死谏,不愿苟活。
>因为我们知道??
>真相不死,哪怕只剩一人记得。”
全文三百余字,字字泣血。次日,全城抄传,甚至有孩童在街巷背诵。
朱棣得知后,沉默良久,召来锦衣卫指挥使:“查‘忠烈盟’,但只许抓现行,不准株连。我要让天下人看到,我们不是靠恐怖维持秩序,而是靠公正赢得信任。”
果然,数日后擒获主谋,竟是黄子澄旧部伪装道士,潜伏城中煽动仇恨。审讯全程公开,刑部大堂外挤满百姓。当那人嘶吼“我为主尽忠,何罪之有”时,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冲上前,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忠的是谁?是那个让我们吃观音土吃到肠穿肚烂的朝廷吗?你有什么资格谈忠!”
全场寂然。
最终,此人被判终身劳役,修筑黄河堤坝。朱棣亲批:“让他亲眼看着百姓如何重建家园,也许有一天,他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忠诚。”
***
春去夏来,紫禁城外槐花盛开。
一日,朱棣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忽报建文帝求见。
他愣住片刻,随即命人开门。
&nb